搜索

    您的关键词

    位置: 首页 - 政策研究 - 政策研究 - 正文

    贵 州 民 族 大 学

     

    教育体制改革简报

     

    2015年第1期(总第5期)

    贵州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 主编                     20153

     

     

    目   录

     

    一、各地高校综合教育改革动态……………………………2

     

    二、各省、各地区、各部综合教育改革动态………………26

     

       

    一、各地高校综合教育改革动态

     

    《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获批准全面实施

     

    2014年1031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同意《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简称《综改方案》)备案的函,希望学校认真组织实施。这标志着清华大学《综改方案》已完成制定工作,正式经国家批准,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清华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开始酝酿全面深化学校改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清华大学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形成了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的主要思路,并和北京大学一起向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请缨承担改革试点任务,争取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先行探索、积累可推广的经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此高度重视,不仅就学校深化综合改革作出重要批示,而且多次提出重要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为学校研究谋划和积极推进综合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增添了巨大动力。

      根据中央精神,教育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多次同学校沟通、研究综合改革问题。20142月春节刚过,教育部听取清华、北大关于综合改革思路和初步方案的汇报,表示全力支持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周后,刘延东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家教改领导小组组长办公会议,听取了清华、北大综合改革方案汇报,充分肯定改革思路和主要举措,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随后,学校在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建议,特别是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根据教育部等各有关部门的指导意见,对综合改革方案进行了多次反复修改。20147月,刘延东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原则同意清华、北大和上海市“两校一市”的综合改革方案,要求根据会议讨论情况进一步完善。此后,清华大学在教代会代表、院系(部处、单位)负责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师生代表等范围进一步征求了意见,并召开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学校《综改方案》,按程序上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综改方案》,清华大学坚持以开放带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把学校发展放在国家现代化的大舞台和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中,通过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坚决破除制约办学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打破大学相对封闭的发展模式,建立以学术为导向的开放和竞争发展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学校的先进生产力、解放和增强师生员工的创造活力,加快建设、内涵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先行先试、探索规律。

      学校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探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为我国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综合改革主要任务包括7个方面:(一)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二)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健全学科发展机制和科技创新体系;(五)改革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六)推进资源管理模式改革;(七)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改革。

      目前,清华大学正在全校范围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部分院系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经过去年以来历时一年的全校教育工作讨论会深入研讨,学校最近制定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其他各项改革也在积极酝酿、将陆续启动,综合改革各项任务争取到2020年基本全部完成。

    今后,清华大学将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始终坚持正确改革方向,不断细化落实改革措施,积极探索授权备案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综改方案》实施工作,确保改革积极、稳步、有序推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清华“综合改革方案”获批 或自主增列学位授权点

    北大综改方案内部征求意见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中央确实有意让北大、清华做综合改革探索,而北大目前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深化综合改革、聚力科学发展为主线的讨论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征求意见。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根据上级的部署,北大综合改革方案制定工作于今年1月启动,在征求各方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已形成征求意见稿。8月初,在《北京大学章程》校内公示征求意见稿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内部征求意见的同时,北大综合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开展小范围征求意见工作。

      对于上海市的试点,上海大学校长罗宏杰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时曾透露,《国家教育综合改革上海试点方案》提出了10个方面52条措施,细化后有210项任务,其中涉及高等教育的有122项,占任务总数的60%

      ■ 追访

      试点自主增列学位授权点

      昨日清华大学新闻网虽未提及综改详细内容,但透露了综合改革主要任务包括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学科发展机制和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推进资源管理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等7个方面。

      其中,人事制度改革已在全校范围深入推进,部分院系已开始改革。围绕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近日已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争取国家支持,由清华试点,自主增列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第二学位、双学位等培养项目,自行审批学位、设计印制学位证书。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清华的综合改革还要在具体项目上和有关部门进行具体操作。此外,清华还将加强本科专业评估,6年一轮,评估差的专业将停止招生。 (记者许路阳)

    南京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是破解高校发展瓶颈的必然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网江苏讯(记者吴楠 王广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大潮已经形成。” 910日,在南京大学庆祝第30个教师节大会暨新学期工作布置会上,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表示,深化综合改革是破解南京大学事业发展深层次矛盾与瓶颈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的重大机遇。南京大学将因势利导、顺势而行,用改革统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以综合改革促进创新发展。

     

     

    《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获批准全面实施

     

    2014121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同意<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备案的函》,正式批准《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组织实施

    根据《方案》,北大的综合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通过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的内涵提升和创新实践,带动学校人事管理制度、资源配置方式和党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并在政府、社会的支持下,逐步建成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北大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思路主要有五点: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党和人民赋予北大的办学使命和时代责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提高质量这一核心来进行;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创新为关键着力点,以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总结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以及北京大学的办学传统,注意探索和遵循教育规律;有利于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破解瓶颈和难题,实现北大又好又快发展。

    除引言和结束语外,《方案》共9个部分,分三个板块。总论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二至第八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科研体制、医学教育与医疗体制、师资人事制度、资源保障与配置体制、管理服务等7个方面,具体部署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第九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改革事业的领导。

     

     

    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

     

    .学术委员会为“最高学术机构”,倡导“师生治学”
         1.在学校治理结构方面,北大已按照《北京大学章程》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了合章性审查,并筹备成立章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并重组校务委员会;颁布实行新版《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推进学术委员会改革,确立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并设立专门工作委员会和独立的办事机构,健全学术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同时,倡导“师生治学”理念,建立委员选举制度和自动更替制度。
        2.调整学科规划委员会,更名为“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委员会”,作为校学术委员会与校行政共同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开展相关工作。坚持实施“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建立信息公开部门联动机制,花大力气重新制作北京大学信息公开网,广泛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公开,依法接受各方监督。

    .本科“小班教学”,硕士“重在应用”,博士“加强学术”

        3.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北大正在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事务联动机制,新创建了教授茶座项目和海南三沙等多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研究建立学生的学习支持体系。本科生教育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基础上积极建设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元培学院建设“整合科学”、“数据科学”等跨学科专业;不断总结经验并继续推广本科基础课程的“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模式;继续实施和完善“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建设30余门“幕课”,推进“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积极建设实体性质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4.研究生培养上,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已经由5个试点学院扩大到25个招生单位,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实行了部分博士招生的10%弹性计划;着力加强学术型博士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硕士应用人才的培养,部分院系已经完全取消了学术硕士;自主设计了北大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证书。

         .试点“国际同行评议”,医学部相对独立管理
         5.在科研体制机制方面,在11个院系试点开展国际同行评议,以评估促进学科健康发展;设立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结合的研究项目,探索建立了理工医结合的创新研究机制,启动了“分子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国际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中心的建设工作;开始筹建机器人研究机构,申报“下一代智慧机器人”立项;面向医疗、金融、交通、教育开展大数据研究;探索建立了13个理工医新体制交叉科学科研机构,组织申报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建设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了“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整合筹建北京大学国家应用科学实验室,推进产学研发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6.在医学教育与医疗体制方面,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北京大学赋于医学部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医学部不断推进“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整合生物医学课程,成立全科医学系,将全科医学的理念引入本科教学中;按照国际标准化操作规程建立临床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医护岗位及部分技术岗位的“岗位说明书”,为实行分系列管理以及薪酬制度改革奠定基础;建成基于数据的临床专科评估体系,目前在数据接收、处理、质量控制上取得突破,已申请技术专利。

        .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新进人员纳入“预聘长聘”制度
        7.在师资人事制度方面,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师德建设为灵魂,以能力建设为基础,着力创新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在全校逐步推开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改革。“985”工程实施以来师资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是学校改革的主线。经过近三年广泛讨论和反复论证,分系列管理制度自今年11日起在全校逐步推开,新进教研系列人员全部纳入“预聘长聘”管理制度框架(tenure-track)。这项制度不但引进了一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而且通过高标准的严格评估真正实现了人员遴选择优和分流流动,有助于师资人才个人职业发展预期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有效契合。

        .院长系主任试点公开选聘,扩大院系治理自主权

        8.在管理服务体制方面,逐步建立以发展为导向配班子、以职责为中心管干部的工作模式,并开展院长(系主任)公开选聘试点工作;开始建立院系发展评估制度,研究提出《北京大学实施院系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指导意见》(草),扩大院系治理自主权;逐渐探索建立以服务对象(院系)满意度测评、校领导测评和内部测评共同组成的管理服务评估机制,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9.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北大在预算制定中加入教代会工会以及相关部门对机关预算进行论证环节;建立二级单位车辆档案,严控“三公经费”支出;顺应学校后勤改革需求,成立了后勤核算中心;不断推进公用房管理改革,建立院系用房自我约束机制和“科研用房”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学生中心”、“行政中心”、“后勤中心”三大中心建设,有效提升行政办事效率;稳步推进新近落成及改造楼宇的入住和原房腾退工作,实现教学科研单位用房空间优化整合;启动了平房区搬迁工作和“燕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总的来看,北大的综合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通过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的内涵提升和创新实践,带动学校人事管理制度、资源配置方式和党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并在政府、社会的支持下,逐步建成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北大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思路主要有五点: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党和人民赋予北大的办学使命和时代责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提高质量这一核心来进行;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创新为关键着力点,以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总结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以及北京大学的办学传统,注意探索和遵循教育规律;有利于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破解瓶颈和难题,实现北大又好又快发展。

    专家解读

        马陆亭(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综合改革,同时需要用制度依法保证改革的成果,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主题。对此,教育部门也分别推出了“两校一市”的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其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必将引人瞩目。今年5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对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提出要求,北京大学尝试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其一,提出了自己“中国特色、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模式,而这需要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建有灵魂的大学,并且明确了在2018年建校120周年之际力争“实现几代北大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梦想”的伟大志向;其二,提出了制度建设以“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改革方案在倡导“师生治学”理念、确立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提升院系自主决策和治理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事务联动机制、新进教师“预聘长聘”制度等方面都有着周密的设计;其三,提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坚守中国大学之本,塑造中国大学之魂”这一引领中国高等学校建设方向的行为标杆。我认为,北大的综合改革一定能够激发出学校各基层单位和师生员工创造活力。
        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北京大学综合改革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回应“钱学森之问”,把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提出了完善本科人才选拔机制,完善“加强基础、尊重选择”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本科教育体系,这些都是北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大改革举措。
    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走“精致化”、“专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品牌。
        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方面,特别提出把质量保障和教师发展体制机制紧密联系,确立教师养成育人第一、教学至上的价值规范。教师真正重视教学工作,从内心认可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质量保障才能落在实处,这才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所在。

     

    北大全面启动综合改革 倡导师生治学扩大院系自主权

      

        学术委员会为最高学术机构教学科研人员将分系列管理将试点公开选聘院系掌门人教代会工会将论证机关预算

      人民日报北京123日电 (记者赵婀娜)记者今日从北京大学获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121日正式批准《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实施。这意味着,北大全面启动综合改革。

     《方案》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通过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的内涵提升和创新实践,带动学校师资人事制度、资源配置方式和党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并逐步建成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

      在学校治理方面,筹备成立章程委员会、筹备成立监察委员会并重组校务委员会;颁布实行新版《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推进学术委员会改革,确立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倡导“师生治学”理念,建立委员选举制度和自动更替制度。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事务联动机制,继续推广本科基础课程的“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上,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已经由5个试点学院扩大到25个招生单位,实行了部分博士招生的10%弹性计划。

      在全校逐步推开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改革。分系列管理制度自今年11日起在全校逐步推开,新进教研系列人员全部纳入“预聘长聘”管理制度框架,真正实现了人员遴选择优和分流。

      在科研体制机制方面,11个院系试点开展国际同行评议;探索建立了理工医结合的创新研究机制,启动了“分子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国际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建设;成立了“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

      北大在预算制定中加入教代会工会以及相关部门对机关预算进行论证环节;建立二级单位车辆档案,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推进“学生中心”“行政中心”“后勤中心”三大中心建设;不断推进公用房管理改革,建立院系用房自我约束机制和“科研用房”管理模式。

      此外,北大还将开展院长(系主任)公开选聘试点,扩大院系治理自主权。

     

      

    《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获国家批准全面实施

     

    1229日,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得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批准,这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进入正式启动、全面实施阶段

    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道路自信、注重制度激励、强化自律保障”。学校深刻领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深入思考高水平大学引领创新的时代命题,积极探索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自主发展模式,不断推进依法治校,在既往改革基础上深化综合改革。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探索以部市协同为支撑的部属高校自主发展道路。以优化治理结构为牵引,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持续激发改革的内生驱动力;以继续深化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科研体制等三方面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拓展国际化办学优势,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模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不断满足和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        

    改革方案有六个方面50条改革措施。简要概括为:完善一项根本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推进三项关键领域改革(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体制),推进实质性国际化办学,推进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构建自主自律的大学治理体系。积极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打造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学术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推进实质性国际化办学,构建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推进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建立多元化办学资金筹措体系。

     

     

    上海交大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获批

     对比分析清华北大方案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在201410月底和201412月初获批后,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于20141229日获批。这标志着三所学校作为排头兵正拉开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并迎来中国顶尖高校重新洗牌时刻。

    比较分析三所学校的综合改革方案,可以发现:

    1 清华、北大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得到自主权和政策支持最多。其方案中“自主增列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第二学位、双学位,自行审批学位”等皆得到授权。可以看出,清华、北大在国家的支持下,试图继续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2、上海交大的改革发展决心大,“自主”、“自律”双管其下,但是,获得的自**和政策支持远不及北大清华。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上海交大提出的“建立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是一个亮点,更接近世界顶尖大学建设的理念;同时,地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区位优势也将转变成一定的改革发展优势。

    3 随着以“985工程”和“211工程”为代表的第一轮教育改革红利基本释放完毕。历经16年发展,中国顶尖高校也到了突破瓶颈、重新洗牌的时刻。想清华、北大已经傲视群雄了好多年,有其独特的优势,近些年“2011计划”等某些方面也受到了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强有力冲击。如果抛开政策支持的不对称性,这一轮高校改革中以上海交大为首的冲劲十足的高校赶超或者大大缩小与北大、清华的差距的情景更值得期待。

     

     

    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解读会召开

     

    2015112日,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解读会召开。校党委书记姜斯宪主持并讲话,校长张杰作解读报告。校领导、中心组成员、各院系、机关部处、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张杰以《制度激励,加速再出发》为题对综合改革方案进行了解读。他通过回顾交通大学的发展路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分析了学校的当前方位和发展定位。学校要完善以制度激励为主线的大学治理,构建四大卓越体系,实现三大转变,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流的学生、打造一流的创新平台、形成一流的文化。交大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围绕道路自信、制度激励和自律保障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之路,目标是建立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探索以部市协同为支撑的高校自主发展道路。张杰结合学校事业发展态势,分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20个瓶颈问题,对综合改革的各项任务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表示,要充分认识综合改革的迫切性,认识到制度制约比资源制约更深刻地影响未来发展,改革的思维还需要解放、力度还需要加大、步伐还需要加快,要通过综合改革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造经验。2015年,学校将全面启动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以综合预算为核心的院为实体改革和以分类发展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化办学和资源配置改革,基本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治理框架。到2020年,学校将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形成多方参与、多元投入、与社会有机互动的办学体制;形成校院协同发展、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多元监督的自律保障机制;建成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社会服务支撑体系。 

    姜斯宪在讲话中强调了综合改革方案的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对改革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指出,要准确把握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方向,这一次的综合改革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发扬传统,既是中央要求,也是内在需要。检验综合改革成效的关键,就是要看制定的改革举措能否有效破解瓶颈问题。接下来的改革将更加注重从单向改革转变为综合改革,从增量改革推进到存量改革,从表层改革深化到深层改革。重点在“综合”,关键在“深化”。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要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是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优先的制度设计。关于人事制度改革,要在改革的导向上注意调动各个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在改革的推进上坚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关于科研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兼顾短期和长远、前沿与应用、学校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分类评价体系。要注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办学实力。关于部市协同的改革目标,要充分认识到地处上海是交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比较优势。在内部治理体系改革上,学校要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院系要完善并严格执行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要理顺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关系,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姜斯宪对改革的推进落实进行了部署。他指出,综合改革方案和将要召开的十次党代会所形成的报告相辅相成,是指导学校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贯彻好这两个纲领性文件,关键是要加强领导,加强各项改革的统筹,上下联动、主动作为。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学校综合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勇担使命,积极作为,努力营造合力推进改革的良好环境,坚定不移地探索实践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交大之路。 

     

     

     

     

    石油大学出台《方案》深化“双创”教育改革

     

    作为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109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审议并通过《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加强条件和政策保障,协同配合,汇聚合力,形成全校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扎实基础和平台,为石油石化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方案》总体目标为: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育人特色,坚持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5年,全面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的有机融合,建成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为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七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加快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加强创新创业优质教材建设;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研究性教学,推进考核评价方法改革;四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深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校外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创业培育基地,加快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五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六是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执教能力,加强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七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多方面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为保障《方案》的组织实施,学校健全体制机制,成立学校、学院创新 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资金支持,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和创新创业奖学金,对创新创业师生进行支持和奖励;强化督导落实,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并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选树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9项改革任务、30余条具体举措。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随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教务处为牵头单位,着手制定本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广泛调研、征求部门意见,内部讨论、形成初稿;第二阶段,在全校各层面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研讨和修改;第三阶段,文件的集中研讨和修改。107日,学校举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讨会,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讨论稿)》进行深入讨论和修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强调,《方案》为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的第一个具体实施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全校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办学规律,统筹谋划,抓住重点,落实配套政策,提供平台和资金保障,让更多学生参与和提高。要充分发挥学校特色,科学规划校内资源,积极开拓校外资源,改革评价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搭建各类平台,引导师生投入创新创业,让学生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中国石油大学)

     

     

    南京大学迎来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人无精神不立,校无精神不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表示,当前,南京大学迎来了它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南大人”始终秉承着诚朴勤真的爱校意识和拼搏精神,团结一心、奋发向上,南京大学的办学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陈骏强调,习总书记在今年的五四讲话中提出要建设世界上“第一个南大”的号召,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南大之道、南大之本和南大之魂,南京大学要抓住机遇,锐意改革,为最终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办学体系而努力。

      在布置会上,陈骏代表学校向南京大学全体教职员工、离退休老同志送上节日的问候,向受到学校表彰、接受聘书及荣获奖教金的各位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慷慨捐资在南京大学设立奖教金的捐助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据介绍,南京大学本学期行政工作将着重推进的九件大事:将围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与学科发展机制改革5个方面制定综合改革方案制定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全面推进第二阶段“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将该项目的改革重心从从培养体系改革转向课堂质量提升;大力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深化重大重点科研平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方案;制定南京大学教师分类管理方案;推进职工队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

     

     

    朱清时谈南科大改革:最早改革的地方未必最成功

     

      朱清时:校长虽卸任改革不谢幕

      或许是身在特区的缘故,朱清时屡次将南科大改革与30多年前的深圳蛇口相提并论,试图说明教育改革就像市场经济改革一样一定会成功,但最早改革的地方未必最成功

      他似乎永远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1974年,“文革”还未结束,他已经参与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1978年,科学的春天刚刚来临,他已经准备走出国门去接触发达国家的前沿科研;1991年,45岁的他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人生似乎又充满波澜: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后被分配到大西北当修炉工,只能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译书写论文;“文革”结束后他多次到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交流,最后却选择回国到母校工作;62岁从中国科大校长任上退休,本可以去过休闲的生活,却“重出江湖”执掌南科大。

      他就是朱清时,在被称作中国“高教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耕耘五年之后刚刚卸任的创校校长。

      作为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传奇人物,面容清癯、两鬓微霜的朱清时仍形容自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修炉工到校长

      “我年轻时是个搞科研的人,30多岁成为最早一批出国留学人员,45岁当院士,50岁回到中科大,62岁退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首次在南科大采访朱清时时,他三言两语就把自己的上半辈子概括完毕。

    朱清时南科大这五年:付出49.9得到50.1 惨胜

      有同行说,朱清时是那种表面热闹实则没人真正关心的人。潜台词是指这个人不抓眼球,杂志做他卖不动。这确实很有可能,单从利益上说,我们没有理由请朱清时先生登上封面,可我们还是做了,因为这样做是对的他的身上含有真正重大严肃的公共议题:高等教育改革。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听过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这句名言的人很多,在现实中知道如何去实现的人寥寥无几,朱清时是其中之一。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做到了名言的一部分,但是当他打算在一手草创的南方科技大学做到更多时,却发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他曾经提出,将南科大建成一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的大学,他的5年任期最后证明了,这些不过归于空幻的梦想。

      有点宿命的是,朱清时的名字出自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说的不是安闲,是郁郁不甘。现在,这位中国最具声望的大学校长和教育改革者即将卸任,其功过将被载入历史。我们愿为这段历史写下初稿,并期待他的精神同道与后来人。

      5个故事,一道了解朱清时的成败与悲喜。

     

     

     

    人民大学综合改革工作已启动 清华方案开始实施

     

    继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获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征求内部意见之后,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中国人民大学的综合改革工作也已经启动。

      人大已召开三次改革工作专题讨论会

      据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消息,今年1021日、23日、27日,人大召开了三次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专题讨论会,分别讨论了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及本科招生选拔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改革及学生事务综合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工作改革及科研体制改革等内容。

      919日,人民大学启动综合改革动员会,人大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表示,北大、清华等院校已经向教育部提交了综合改革的方案,人民大学也急需通过综合改革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方案的制订应该既结合实际又能体现人大特色,此外综合改革还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人大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赵玉麟表示,人大的综合改革将由学校办公室、发展规划处牵头负责,与研究生院、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共同完成校部机关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工作,教育学院负责教师版的综合改革方案起草工作,由校团委负责学生一揽子改革建议和意见的征集。

      

     

    复旦大学探路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推动大学体制改革

     

      高校智库怎样发挥作用?新型高校智库如何建设?复旦大学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智库建设的尝试,在多年实践中对高校智库建设的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复旦发展研究院,记者看到,这个成立于1993年的研究院始终坚持瞄准国家与上海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展开战略和对策研究。2011年,重组后的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立足以国家需求推动学科整合,以学科整合贡献国家发展。研究院先后吸纳和培育了十余个跨学科研究机构,并通过重点建设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办好上海论坛等国际性大型会议,探索建立开放、流动的运行体制,汇聚校内外研究力量,着力加强对经济金融、网络安全、资源环境、金砖国家合作、国家治理等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目前,研究院下辖中心的金砖国家研究、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网络安全研究、金融指数研究、人口问题研究、社会生活资料研究、灾害经济学研究等,在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在北美洲、拉美洲和欧洲设有中国研究中心,并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定期举办“大洋洲中国”论坛。

      “智库建设一定要打开门。”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尚立认为,复旦大学近年来智库建设的探索能够初具成效,首要一点是转变观念。他还强调,“建设新型高校智库,不仅要在校内打开门,还要向校外打开门;不仅要打开一层门,还要打开多层门;不仅学科间打开门,还要向教授打开门、向学生打开门;不仅向政府打开门,还要向社会打开门,向国际打开门。”

      林尚立告诉记者,复旦大学智库建设有两种路径:一是基于传统路径,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研究现实问题、积累相关数据、服务国家战略,由此凝聚形成专业性智库;二是基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大平台的多学科聚合,由此形成综合性智库。“我们希望将两类智库有机统一起来,既发挥专业所长,建构强大的数据支撑和外部网络,又强调战略性,国际性。”

      智库建设对高校最严峻的挑战无疑是机制创新,特别是评价机制的创新。这也让智库建设有可能成为推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认为,高校应当为从事学术研究和智库工作的老师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在机制上保障老师在学科工作之外也能在平台工作。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桂勇也提出:“大学不缺人才、不缺资源,关键是如何把学术研究、学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部分地和接地气的选题结合,以智库要求引领学科发展。”

      在林尚立看来,智库建设一定是从学科出发,反过来,智库建设又能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整合。这种整合和交叉将有利于学科成长和人才培养。

      在高校智库建设中,专业化、高效率的管理运营也至关重要。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专门设立学术服务中心,这一中心面向研究、面向政府、面向市场,实现统一的跨学科学术咨政服务,成为智库网络运行的管理支撑系统。

      “在社会和科学之间,智库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林尚立说,同时,人文社会科学不能自我满足,一流的研究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撑。他透露,复旦大学已经在谋划集聚自然科学家,将智库建设拓展到自然科学。“智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一定是长期打磨而成,而不是依靠短期集聚。当前,建设新型高校智库也要警惕重复建设,要全面布局、整合力量,形成良好的生态。”

     

    二、各省、各地区、各部综合教育改革动态

     

    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2015全面铺开

    人事制度将成突破口

       

     随着《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121日正式获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备受关注的“两校一市”综合改革方案已全部出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市 “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验,到了全方位铺展之时。

    除了承担教改先行者角色的“领头羊”,眼下,教育部直属高校均在酝酿新一轮教改方案。由于时值年底,离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递交教育综改方案的时间节点也越来越近。可以预期,即将到来的2015年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教育综合改革“攻坚年”。“大多数可以改的、容易改的项目,之前各高校基本都在做了。综合改革的关键是综合,要改的都是一些涉及体制机制、需要通过顶层设计、以全面系统改革来加以解决的问题。”高教专家在解读这一轮高校综合改革时如是概括。

    “两校一市”改革,牵出部属高校全体改革

    “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无疑是当下教育界最热的话题。清华、北大是国内最顶级的两所高校,上海是全国唯一获批开展教改综合试验的城市。早在方案公布之前,“两校一市”就被形象地比作“教育自贸区”。推进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创新、先试先行,探索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思路与举措,这些都是“两校一市”综改所承担的重大使命和攻坚任务。

    根据清华大学官网发布的消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清华和北大主动请缨承担改革试点任务,争取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先行探索。方案内容涉及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在办学自主权、人才培养等各项政策上寻求突破。

    早在20145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全国高等学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于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7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原则同意“两校一市”的综合改革方案。

    “实际上,综合改革不仅清华北大想做,更多的国内高校都想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两校一市”综改消息透露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纷纷向有关部门请缨,部分高校还在第一时间递送了改革方案。与之相随,有一种呼声也日渐强烈:高等教育改革不能有“改革洼地”。

    也正因此,教育综合改革从最早的“两校一市”,扩展到了后来的教育部所有直属高校。对上海而言,由于已经被列为教育综改试验区,所以更多的市属高校也开始酝酿、启动教育改革项目。

    改革走向“深水区”,很多高校从中看到发展良机

    据了解,目前上海多所部属高校的综合改革方案还在文本形成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认为,本轮改革突出强调的是“全面”和“深化”。“‘全面’是指在改革内容上系统化、整体化的设计与配套举措;‘深化’不仅是为了促进发展,而且指向根除顽疾。”无论是强调“全面”还是突出“深化”,根本目的都是促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在本轮综合改革启动前,很多大学已经承接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简单地说,就是以“项目承包”的形式,由大学分别承接一个或几个试点课题,如试点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等。而今后,更多的高校会朝着整体改革的方向迈进。“不仅早期在个别学院、部分领域试点的成功经验要在全校范围推开,一些过去难以推动或迟迟没有进展的改革,也会适时推进。”有高校相关负责人以自己所在的高校为例——正准备推出在绩效工资考核中进一步向一线教学骨干倾斜的具体举措。另一方面,学校一些职能处室也将面临功能调整。

    按照教育部精神,在高校梳理各自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提交综合改革方案后,教育部会相应提供配套政策。一位985高校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读说:“我的理解是,教育部将通过这样的措施,给一些早有准备的高校适当地下放办学自主权。”这对985211或其它高校来说,都创造了通过综合改革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

    据悉,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各高校的聚焦点各有不同。 “我们的着力点在于用好已有的办学自主权为主,针对办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希望能在政策上进行整体修订。”上海交通大学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交大的综改方案在人事制度改革、资源配置的自主权方面提出了一些诉求。而华东师范大学则将通过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逐步实现管理中心下移,并且推进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的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成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不论是北京大学还是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方案,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聚焦人事制度改革。”有高校校长认为,两校提出的提升学术委员会地位、建立教授的预聘和长聘制度、推行二级管理,都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

    一所大学的质量与优秀教授群体的地位密切相关,只有优秀教授群体能够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才会提升学校的品质,才有可能吸引到优秀的学生,使得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这位校长告诉记者,也正因此,不少高校制订方案时,都将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综合改革方案的突破口。

    此外,高校还通过制订综改方案,在学科设置、招生规模、资源配置的自主权方面寻求突破之处。

    “改革的具体推进,都需要教育部出台配套政策,或者修订现有的政策,才可能得以实现。”某985高校一位参与综合改革方案制订的学者举了个例子:现在虽然985高校有一定的学科设置自主权,但交叉学科却无法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找到相对应的学科,由此,一些交叉学科方向的博士生培养就遭遇了无法进行学位评定的障碍,为此该校每年都有博士论文被教育部返还要求重审。“我们也在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到了关于放宽学科设置权限的要求。”

    实质性推进新一轮综合改革,成为教育界的最新期待。

     

     

    教育部核准9高校章程  高校改革进入“深水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周烈上班刚打开电脑,就看到了教育部108日核准北大、清华等9所高校章程的消息,他感到很兴奋,赶紧把报道下载了仔细看。“我们高校总算有了自己的章程,有了自己的法律,以后工作就可以按章程来办了。”

      其实,早在去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就获得教育部核准,成为首批发布学校章程的高校。但是此次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最高学府章程的发布还是让很多人充满期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谭五昌认为,北大、清华高校章程的发布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意味着高校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章程的新意和细节

      北京大学章程显示,学校首次创设监察委员会。由校纪委委员代表、民主党派代表、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监察委员会对学校机构及人员具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处分权。

      章程的创新还包括,北大对校务委员会进行重新定位,规定校务委员会是学校的咨询议事和监督机构,是社会参与学校治理的组织形式;学术委员会实行定额席位制,由选举产生的教授委员、学生委员以及校长与校长委派的委员组成。

      清华的章程则规定学校可自主处理无形资产,校长不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捐资助学者可获荣誉职衔等。

      也有人对细节提出疑义。现在有校务委员会,但是前不久教育部要求高校成立理事会,理事会的功能按理来说与校务委员会是差不多的,“两者关系到底怎么样?是不是有了校务委员会就不必设理事会了?”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

     

     

    教育部上海市部市共建 共同推进上海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沪召开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总结暨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出席并讲话。会议决定共同推进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以进一步增强上海对接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水平、完善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机制、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争创一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强化教育改革发展支撑保障等,加快推动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袁贵仁指出,近年来,上海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切实完善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协同深化改革开放,纵深拓展教育公平,稳步提升教育质量,为更进一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袁贵仁希望上海切实加快工作步伐,积极探索创新,着力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科学公平选拔人才,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大学生就业,在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在坚持依法治教、加快建设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等方面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真正做到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方面先行,在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方面先试,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撑,也为其他省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杨雄指出,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上海教育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突破。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我们要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全局,坚持先行先试,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可复制、可推广作为基本要求,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作出应有贡献;要更加注重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创新社会治理等对教育提出的新需求,着力破解教育瓶颈问题;要更加注重解放思想、创新管理,坚持依法治教,切实用好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下放的教育统筹权限,加大改革力度;要更加注重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开门搞改革。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全力做好部市合作服务和保障,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使之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主持会议。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分别代表双方签署部市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

      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于20103月签署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5年来,在部市双方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教育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昨天新签署的部市战略合作协议围绕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明确部市双方在今后7年的合作重点,并配套建立相关合作保障机制。

     

    上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高校“钱袋子”将由专业人士打理

      

    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上海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先行先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记者从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总结暨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获悉,上海市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2014-2020年)已获国家批准。这意味着涵盖10大方面、达52条举措的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将全面付诸实施。

      对广大市民来说,包括提升上海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内,随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而生的一系列制度“红利”,将在今后陆续释放。

      记者发现,此次综合改革方案覆及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其中不少举措和试点今年以来已在密集推出。

      大中小学老师职业门槛都将提高

      记者获悉,2014年至2015年,上海将推进提升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深化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制度改革在内的19项重点工作。

      加快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今年9月新学期不少高校已有新动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大学等沪上8所市属高校开始试点“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讲授课程。明年,“激励计划”不仅将在市属高校全面实施,上海还将特别推动教授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同时建立教授坐班答疑制度,增进师生交流。

    以国际同类一流专业为标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上海已制定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据此,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20个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200个学科保持在全国前列。

     

     

      

    教育部广东省共同推进广东教育综合改革

     

    20141213日,教育部、广东省在广州共同召开2014年度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联席会议。这是继20113月教育部、广东省签署共同推进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协议,决定建立部省合作制度以来召开的第四次联席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出席会议并讲话。

      袁贵仁指出,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教育改革开放一直走在前列。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创强争先建高地”,注重顶层推动、顶层设计,注重公平发展、特色发展,注重增强动力、激发活力,注重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广东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要着力落实立德树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和校际教育差距;着力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增强服务创新驱动的能力;着力完善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教育结构;着力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改革,进一步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朱小丹指出,自2011年签订部省协议以来,围绕广东教育改革发展,教育部明确对广东教育相关事项的支持,部省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当前,广东正处于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更加迫切需要发挥教育的支撑引领作用。广东希望通过进一步加强部省合作,继续推进教育先行先试与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着力建设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广东明确改革总抓手,加强省级教育统筹,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放权用“减法” 改革做“乘法”

     

     广东与改革,仿佛是一对近义词。其实这不是偶然,广东人身上所独有的“敢为先、敏于行”的性格,让这里成为一片改革的热土。而教育领域,同样是改革的试验田。

         面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场攻坚战,广东教育人旗帜鲜明、较真儿碰硬,明确“创强争先建高地”总抓手,加强省级教育统筹,加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用放权的减法,换得教育综合改革的乘法。

         顶层设计,注重资源统一配置

         “广东最大的现实,就是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间的不均衡。”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说,所以教育综合改革对于广东而言更具现实意义。

      2012年,广东省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简称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分类改革总思路,先后出台20余份政策性文件,全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

        “有了一揽子计划还不够,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撬动地方积极性,用小钱办大事。”罗伟其说,“而唯一的手段就是改革。”

         在茂名,过去一些县市不断想办法向上面要钱,钱拨下来后,干活就拖拖拉拉,几年都没建好一所学校。自2012年广东省将“创强争先建高地”作为教育发展总抓手后,中小学建设速度全面加快。2012年以来,茂名新建百万元以上校舍610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投入使用均控制在一年之内,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为何“拖拉专业户”突然就变成了“工作先锋队”?广东省教育厅给出的答案是:省教育厅变革资源配置方式,将分散在各个处室、各个项目的资金打包,利用一套科学严谨的指标体系进行打分,以奖代补,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具体来看,就是将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教育“创强”的100亿元省级财政资金统筹安排,第一期拨付根据“创强”督导验收、进度,当年按奖补控制数的40%拨付;第二期拨付,对通过验收的教育强镇,当年下拨剩余的奖补资金,2015年底前没有完成强镇验收的,将不再拨付。

       “创强”资金的使用,还明确了奖励先进、分类奖补、公平公开、注重绩效四项原则,改变过去项目分别评审、资金分散确定的做法,从重项目评审分配、轻指导监督向更加注重事中指导、事后监督转变,从而推动各地在“创强”时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资源配置方式激发了各地“创强”的积极性,广东省财政投入的100亿元“创强”资金撬动了粤东西北地区总计520亿元的“创强”投入,其中约100亿元来自民间投入。

      简政放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资源配置方式的提效,则对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面对这一复杂课题,广东教育人敢闯敢试,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一场简政放权运动,以壮士断腕的气魄砍掉过于集中的权力,迈出了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一步。

       “很多高校别说能将本校教师申报的项目为己所用,甚至都不知道教师申报了哪些项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崴在高校工作多年,深知“涉及高校的科研项目审批权在政府部门,而不在高校”的弊端。

      20137月,广东省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加快发展,向高校下放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评审权等。

        “我们制定了一揽子计划,要求本科院校制定整体发展规划,据此引导本校教师围绕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申报并确定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广东省教育厅已将自己可以二次分配的本科院校专项教学科研经费审批权全部下放至本科院校。

         据统计,省级教育层面,共取消了4项、转移了2项、委托管理了1项原行政审批事项。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要求,2012年省政府又将10项涉及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事务,列入省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第一批目录。

         在顺德,从2011年起,启动教育放权改革,当年便取消58%的审批权,顺德的教育行政部门从管理教育转为治理教育,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

         政贵有恒。在放权的同时,一个制度化的治理架构正在广东省内孕育成型。

         在佛山,以学校章程和制度建设为突破,以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以教育维权为重点,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把依法治校工作落到实处,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

         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依法治校“千校示范校”工作,计划从2014年至2018年,全省创建1000所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

          先行先试,示范带动整体

          深圳,作为全国改革的前沿阵地,每天都在发生着改革的“春天故事”。各种教育最前沿的理念,在这片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里碰撞出火花。

         在深圳大学,正紧锣密鼓起草内地第一部高校专项立法——《深圳大学条例》。《条例》将通过立法和法治手段,厘清政府在高校行政权力的边界,切实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深大探索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制。

         同样在佛山,这个成为广东首批“争先”的先进市,政府充分发挥职责,采取积分制、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解决入学难,收获了群众的满意。

         珠三角地区改革的示范效应,“蔓延”到了其他地区,有的则升级为省级措施。

         20149月,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8个试点单位之一。广东省立即将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纳入省委改革办确定的“先行先试”200个改革试点之中,为全省开展教育行政执法工作有序进行积累和提供经验。

         罗伟其告诉记者,目前,广东省启动了1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同时启动了一批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各地市、各高校也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了一大批改革试点项目。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体系基本建成。

         教育体制综合试点工作充分调动了各地教育改革积极性,如中山市出台了“1+N”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惠州市全面实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

         今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会议,计划3年时间投入50亿元进行重点建设,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扩大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与推进学校创新发展并重,建设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学科。

    “教育综合改革,广东人先行先试,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正在路上。”罗伟其说,只要我们的改革顺乎民意,满足了群众对美好教育梦的追求,我们就有了改革的底气和勇气。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四川高教改革快车全面提速

      今年刚毕业的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2011级学生周龙鹏,凭借自己的“炫轮”项目,毕业前就签下了人生的第一笔大单,获得660万元“天使投资”。

      “大学生创业最缺乏的就是市场经验,而接受市场的洗礼又是每个创业团队必经的过程。”周龙鹏说,“炫轮”项目能够成功,得益于学校搭建的创新创业中心平台,不仅帮助他解决了资金困难,更得到了企业家面对面的指导和传授实战经验。这是记者日前在四川采访时见到的大学生创业典型事例。

          大学生实现梦想并不遥远

          创新创业 理工院校的“独角戏”,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的西南财经大学正积极打造文科高校创新创业的“西财样本”。

      开学伊始,该校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大四学生闫丹凝便领到今年“学生实验超市”的股票分红200元。“我在大一进校时以每股95元的价格购买了20超市股票,现在最新成交价格每股涨到150元,我准备毕业前卖出,可以多赚一点。”这个“学生实验超市”正是西南财大2006年打造的由学生自发募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真模拟股份制公司。9年来,这个实践平台不玩虚的,让学生当董事长、总经理、股东、店员,逐步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创新创业,西南财大今年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建设青年创业园,构建全过程融入、全方位推进、全社会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同时,依托学科优势,从创业师资发力,自2011年起先后遴选了12名教师赴美国攻读创业学博士学位,今年将陆续回国担任专职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学校设立的1000万元“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与校友企业建立1亿元的“西财黑马创新创业基金”,破解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瓶颈。

         今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添了新的动力。自2015年起,四川全面启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17年,将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更有效

      在西南石油大学新都校区,有一栋最受“热捧”的大楼——10多层的楼内“挤”进了上百家企业,还有数十家在门外“排队”。这就是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园,该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过去,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对象很单一,被转化和应用的项目90%以上是油田企业签订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以及技术转让类项目。”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园主任秦启荣说,科技园建成后,不少师生独立的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越来越多掌握石油行业原创核心技术的大学教师,也在逐渐适应新身份——“企业家”。

         西南石油大学还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中,成果转化作为重要内容。“十一五”以来,学校成果转化项目共计3511项,项目合同金额达15.92亿多元。

          201412月,四川省举办了创新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对接会。30所高等院校、中科院系统的18个研究所、省属7个科研单位和120余家创新型企业参与了成果对接活动,现场签约产学研合作协议64项,预计项目总投资38.66亿元。

         近年来,四川省率先在全国建立了107所高校全覆盖的“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排序公布制度”,教育部将四川省列为“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区域试点”。

          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更凸显

          827日,全国首家质检学院——宜宾学院质检学院在宜宾揭牌。这是国家级学术团体、国家行政部门与地方高校密切合作,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推进质量发展的一次尝试。

          “我们希望借力教育综合改革的契机,找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揭牌仪式上,宜宾学院院长蔡乐才说,为促进学校转型,加强与同类院校的交流沟通,宜宾学院加入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第二批会员。这次质检学院的揭牌,也是学校转型发展、走特色化办学之路的改革成绩。

          2014年,四川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2014—2020年)》,提出5个方面的20项改革。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四川省将优化高校学科类型、层次、专业结构,促进高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变,以此与“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两种高考模式接轨。

          作为西部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四川围绕“7+3”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采取“高校+行业+企业”共建模式,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攀枝花学院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下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今年,该校以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为抓手,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进行深度产学研合作,2014年至今,已签订13份产学研合作协议,极大推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对人才的联合培养。

    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会上强调

    聚焦聚神聚力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要增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新华社北京201472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1日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4次会议时强调,高校要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聚神聚力深化综合改革,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作出贡献。

      刘延东强调,要增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人才、智力支撑。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高校要合理定位、特色发展,优化专业结构,防止“同质化”,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确保公平公正。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发挥高校在国际合作、人文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高校领导班子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敢于担当、积极有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有序推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新跨越。

     

    教育部、贵州省签署深化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

       

    82日,教育部、贵州省深化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贵阳举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贵州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并讲话。

      袁贵仁指出,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贵州调研,充分肯定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对做好扶贫开发、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贵州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贵州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教育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教育质量基础更为坚实,依法治教治校深入推进,教育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他希望,贵州认真谋划做好“十三五”教育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贡献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强化条件保障,进一步夯实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基础,为贵州实施“两加一推”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陈敏尔指出,近年来,贵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在加快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举全省之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长期以来,教育部十分关心贵州教育事业,给予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本次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含金量高、指导性强,进一步体现了教育部对贵州的信任与支持,也是贵州教育加快发展的机遇与责任。贵州将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协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希望教育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贵州教育改革发展,助推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

    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共同推进落实《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着力完善省级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化建设体制机制、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强化国际化与信息化保障支撑、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改革推动贵州教育实现新的发展,探索西部地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教育部研究部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有关工作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坚强保证

     

     日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协调小组组长袁贵仁主持召开教育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协调小组会议,传达学习刘云山同志在省区市和部分部门单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教育部直属机关和直属高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刘云山同志讲话要求,进一步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坚强保证。

         会议指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化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刘云山同志的讲话就进一步扎实推进专题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专题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部直属机关和直属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以先进典型为标杆、以反面典型为镜鉴,真正把自己摆进去,认真查找和切实解决“不严不实”突出问题,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会议认真总结分析了专题教育进展情况和初步成效,对进一步扎实推进专题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坚持把学习教育贯彻始终,突出问题导向,坚持边学边查边改,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务求取得实效。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重点工作,努力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于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之中,用实际工作的成果来衡量专题教育的成效。要加强督促指导,认真把握经常性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加强对专题教育的指导和督导检查,促进专题教育层层压紧、层层抓实。要加强典型宣传,及时掌握专题教育的进展情况,深入宣传典型案例和好的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专题教育协调小组副组长杜玉波同志出席会议,办公厅、人事司、思政司、巡视办、机关党委、纪检组监察局等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会。

     

     

    上一篇:2015教育改革简报(总第6期)

    下一篇:决策参考第27期:从数字变化看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关闭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