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位置: 首页 - 政策研究 - 政策研究 - 正文

     

    周济(教育部部长):谋划发展,规划未来

    制定发展战略,最为重要的关键点是“特色”。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要“异峰突起,出奇制胜”,要在“异”和“奇”上做文章,要在“峰”和“突”上做文章。在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千万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当前各校办学思路的致命弱点是缺乏个性,模式趋同,定位不够准确。学校科学准确定位是最为基础的战略思考,既要考虑必要性,符合事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可能性,体现出学校的特色。

    在谋划发展的时候,必须深人思考和研究解决若干重要的战略问题。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谋事”,即怎样争取跨越式发展;二是“谋人”,即怎样建设高水平的队伍;三是“谋钱”,即怎样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一定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更大的贡献,争取社会对学校更多的支持,实现学校更大的发展。

    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是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三是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学科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他们是学术研究的帅才和将才;二是要有杰出的学术骨干,他们承上启下,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三是要有强大的精锐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战略系统包括:战略理念、战略目标、战略手段、战略规划等。战略理念是战略的战略,是制定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整个战略系统的基石。战略目标是战略的归宿,是战略存在的价值之所在,是战略规划的中心。战略手段是服务于战略目标的,是战略系统的支柱。战略规划是对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的整合。

    关于战略理念,包括一是如何发展战略理念,二是何谓发展的战略理念。关于如何发展,他指出:“一方面是必须在改革中求发展……高等学校完全是在改革中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就能够解放思想,开拓前进……另一方面是必须在矛盾中求发展……就是要务实、稳健,心要热、头要冷,步子要稳……强调在改革中求发展,就是要解放思想;强调在矛盾中求发展,就是实事求是”。

    关于战略目标,从学生角度看,中国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它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要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生基本素质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增强了”。从国家角度看,纪宝成教授鲜明地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能以所谓“国际化”为目标,而必须以“中国化”为目标。

    关于战略手段,特别是如何改革问题,纪宝成教授分别从整体与局部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于整体性战略手段,他指出:“思想上要再认识,体制上要再调整,权利上要再组合,利益上要再分配。” 对于局部性战略手段,他指出:“全世界都在反思高等教育,反思的一致认识是要大大地恢复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本世纪高等教育重大的问题之一是重视了科技教育,忽视了人文方面的教育。

    关于战略规划,应该涉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问题,经费投入问题,高教管理体制改革问题,高校布局结构调整问题,成人高等教育问题,高等职业教育问题。

    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战略转型,结构优化

    大学制定发展战略要考虑学校的优势、不足、机遇和目标,这样才能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科学定位,明确目标,作出前瞻性的战略选择,要采取多样化的发展战略,避免大学趋同,盲目攀比。当前,北师大正在实行战略转型,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教师教育在朝着高等教育化、来源多样化、职业专业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面对这些发展趋势,北师大既有压力也面临着机遇。确立战略转型,既是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以及全方位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提升教师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为此,将重点采取以下几个策略:一是学科融合和院系调整,例如组建教育学院;二是专业设置调整,宽口径招生,宽口径培养,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本科生取消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差别,按照“4+2”模式培养教育学硕士。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有着强烈的需求,北师大要尽可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对教师的高端需求。注重学术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结构优化,以质量和效益取胜。

     

    侯自新(南开大学前校长)、单平(天津大学校长):注重特色,质量取胜,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的发展方针是“求精、求强、注重特色”:学术要精、学科要强,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来,通过特色赢得更好的社会声誉。南开大学从历史上就不是一所大规模的学校。1919年建校时只是一所私立学校,后来它从来都不是靠“量”取胜的。在总结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今后的发展仍然要结合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结合自身的历史优势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某些学科,而不是所有学科同等发展,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

    天津大学致力于发展工科,工科门类齐全,某些学科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为此,天津大学制定了瞄准世界化工前十强的发展战略。其发展方针与南开大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单平说:“我们学校要做精品,尽量提高人才培养层次,靠质量取胜,不在规模上作大的调整。”“我们在特色上当然是强调工科特色,因为我们有南开大学这么强大的邻居,即使发展文理科恐怕也只能是低水平的。”

    两校同处在天津这个沿海工业城市,区位优势为两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地域和历史的双重原因造就了两所大学的相似和各异。天津大学的化工学科首屈一指,现在又与南开大学的化学化工学科强强联合,共同申请了一个绿色化学化工国家实验室,争取在这个领域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还有实质性的合作办学,两校学生可以互相选课,互认学分,而且还共同办了两个专业,这部分学生可以同时拿到两所学校的毕业证。

     

    赫冀成(东北大学校长):“不变也是一种战略”

    如何根据学校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认为,要引领学校发展,必须遵守两个原则,即摆脱误区和把握特色。

    摆脱误区就要明白三个道理:学校不是越大越好,国际一流大学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同时所有的国际一流大学没有两所是完全一样的。他认为每所学校在制定战略的时候都应该弄清自己学校的优势是什么,不能什么都求新求变,不要企图“大而全”。因为这样有可能使学校丢掉传统,丧失优势。因此,他认为“不变也是一种战略”。基于这样的认识,东北大学的发展战略定位在“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大学。学校将牢固树立矿产工程、材料冶金、机械与自动化及计算机等优势学科,而不贪大求全搞综合性大学。

    赫冀成强调,在保持学校特色的同时,也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把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赫冀成说:“东北大学原来属于冶金部管辖,优势学科是材料、冶金、机械等。1990年以来,学校认识到在21世纪信息学科将成为非常重要的学科。”出于这样的远见卓识,东北大学把传统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交叉科研,现在已经把以东北大学软件园为前身的东软集团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园区。

    东北大学的国际化什么样?赫冀成说:“首先在相当一个时期里,东北大学主要通过国际化的各种措施,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资源,提高东北大学的水平。”为此,学校制定了许多灵活的措施。比如,东北大学早就提出了“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想法,制定了吸引留学生为东北大学服务的目标。聘请欧美国家的教授,集中在东北大学讲1至2个月的课,或者指导研究生。他们带来国外的优秀资源,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很有帮助。展望未来,东北大学正在考虑把信息技术和最有发展前景的生命科学领域结合起来,创建一个新学院。正如赫冀成所说,学校要贴近时代的主题,走好从材料学到信息技术再到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结合的三大步。

     

    林金桐(北京邮电大学校长):“科研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在现代社会,高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定位于服务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为社会做好服务的前提下制定谋划自己的战略。为了充分鼓励教授们将教学和科研更好地结合起来,北京邮电大学敢于放权给教授,将人权、财权和支配权统统交给教授,让他自己在科研团队中作决定,让教授真正成为自己学术和科研团队中的主人,形成“科研成果的成长就是公司的成长,就是教授自己事业的扩张”这样的一种理念,从而大大激发教授们转化成果、开发产品的积极性。

    谈到学校的发展战略,林金桐说,我们一直密切注视新兴学科的发展和动向,并且注重在学科交叉和融合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即将与英国伦敦大学玛里女王学院联合开办电信工程和商务管理专业,着眼于培养在电信领域中具有很强管理才能的国际化人才,还将开办电子商务法专业,培养3至5年后电子商务领域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霍华德·戴维斯(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大学发展战略与环境

    当今时代,大学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参照的环境在迅速地变化着。当前,大学环境的变化主要有五大趋势:

    第一,高等教育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大学学生人数每年平均增长4%,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第二,高等教育竞争性增强。部分原因是新院校在逐渐增多,同时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在逐渐增强。这种现象表明,学术研究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的趋势更明显了;第三,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发展。尽管全球化影响着高等教育,但这并不意味全世界的大学变得越来越趋同。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整体增长为各个学院在不同层面上的专业化、差别化提供了空间;第四,多元化集资渠道。大学直接从政府得到的资金在递减,但大学其他的收入渠道增多了。筹资来源多样性的逐渐增强,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资助多样化意味着要考虑更多不同的利益集团;第五,大学处在更广泛的经济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是地方经济的重要贡献者,社会对大学抱有极高期望。因此,如今大学必须在一个透明度更高的环境中工作。

    大学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是明确自己的定位和角色。科学定位可以考虑从以下六个步骤着手:第一步,决策体系。管理者有责任平衡各方面对有限资源的竞争需求;第二步,在核心价值观上达成共识。这是大学发展战略的核心;第三步,必须实事求是地理解院校本身的优势和弱;第四步,明确自由度。在优势和缺点分析的基础上,就能确定院校未来所面临的选择能够有多大的自由度。必须设立一些评价自由度的原则,这涉及法律上的灵活性、校园结构与分布、学术范围、学生类型、财政状况、管理能力等;第五步,明确表述和沟通。明确表述战略对战略的成功实施影响极大,而在院校内认真交流与沟通是制订战略过程中的一项特别挑战;第六步,实施和监督,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是学校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一直坚持做好这项工作。

     

    威廉姆·D·麦克米伦(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制定战略需要历史的眼光

    制定一个大学的发展战略需要历史的眼光:既要注重连续性,又要注重变化;既要注重现实,又要注重社会当前的需要。具体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为谁制定战略。制定战略,要着眼于整个牛津大学,而不是其中的某个学院、学术分部或系,要充分考虑牛津大学学院制的特点。同时,战略的制定要考虑其它相关的利益群体和其它公共部门;最为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利益。既要满足学校的内部要求,又要满足外部要求;二是何时制定战略。也就是制定战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同时还要明确战略计划适用的时段;三是战略的内容。在大学战略2020年的长远规划中,牛津的目标是继续保持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到2020年要使牛津区别于其它精英大学。这涉及到以下七方面的问题:规模和结构、研究、教学、招生和入学、创新和知识转移、外部关系、标准和评估;四是战略如何制定。麦克米伦教授简单归纳为三方面的内容:责任、资源和范围。责任方面包括由谁决定和制定学术战略,责任机构是否有恰当的职权范围和必要的管理;资源方面包括制定战略阶段需要哪些资源,能否找到这些资源;范围方面涉及财务规划、大学内部的激励机制、政策的完善等。

     

     

    艾莉森·F·理查德(剑桥大学校长):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 

    大学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不可分割,大学对知识形成以及地区、国家或全球经济的转型,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非常独特的作用。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有着一些共同点,它们都追求卓越,追求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与进步,重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同时,大学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剑桥大学自己的社区、社团组织构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学生的相互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个系统并非一夜形成,而是长期发展而来的,这种大学文化或者体系不能简单移植。每个大学都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所大学如何在未来保持成功?一是大学要保持高标准,如果没有雄心、没有愿景,很难成功;二是要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大学的雄心,使大学真正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培养出多元化、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三是要有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科研的自由,保障高质量的办学;四是要有勇于冒险的精神,抓住随时出现的发展机会。 

     

    伯林格(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大学面临全球化挑战

    全球化正在迅速而彻底地改变着世界,但是大学并没有很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目前,大学的主要力量及其产生的知识进步都局限在校园之内,滞后于全球化发展的速度。世界的变化给大学提出如此巨大的挑战,大学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进行根本性变革。造成现代大学滞后于全球化发展的制度性原因主要有:许多有关全球化的研究依靠的是个人的合作关系,大学缺乏激励机制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去鼓励合作伙伴关系的产生,从而不能系统地引导大规模和有秩序的合作,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此外,现代大学的终身教授制度导致研究高度专业化,理论至上,与实践脱节,也是原因之一。这使得大学失去了在各种领域服务于社会的机会。面对全球化的挑战,首先,大学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使命以及完成使命的方式。在制度设计上,可以调整现在教师的成分,聘用被称作“学术探索者”的人,即能够找出值得研究的内容的人;或聘任有实践经历的人,如商业界、政府等从业人员。这些设计并不会撼动终身任期制。其次,大学的每个成员,不论管理人员、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参与实际生活,激励他们走出国门。

     

    白井克彦(早稻田大学校长):大学新的核心使命是创造性解决多元化社会的问题

    环境变化已经赋予大学新的核心使命,即与市民、企业、地区、政府以及世界范围的高等学府携手合作,创造性地解决多元化社会的各种问题。因此,今后日本大学的发展道路从广义上来讲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这样的超级名牌学府作为竞争对手,实现全球化的发展;二是扎根本土,与本地区共存共荣,强力推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模式;三是着重发展生物科技等领域,创立独树一帜的教学科研机构特色。目前,日本大学主要的发展举措包括:在研究领域,强调企业与院校合作,建立委托研究制度,并通过与地方大学等教育机构联手共建知识团组为地区经济做出贡献。此外,日本文部科学省倡导的21世纪COE(Center of Excellence)项目将向大学提供竞争性研究资金。在管理方面,从2004年4月开始,日本国立大学在向独立行政法人化过渡的同时,建立了由第三方中介组织成立的评价机构,建立了大学的评价制度,由此迎来了各大学为应对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彻底转向自律型运营方式的时代。此外,大学设立了理事会,与校长的领导作用一起,形成一套透明、机动且具有战略性的运营体制。

    当前,在大学之间跨越国境开展合作,实现人力资源网络的构筑和“知识共创”,是建设全球社会必不可少的手段。担负未来全球社会建设重任的人,不仅需要具有超越国境的视野,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更需要一种世界公民的气概,而大学正负有培养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的使命。

    上一篇:国外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及借鉴 ­——以伦敦经济学院和宾州州立大学发展规...

    下一篇: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及其要求

    关闭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