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2期(总第9期)
2010年12月
【编者按】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期。在这样一个暂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征程,如何总结经验,适应形势,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去勾勒未来五年的规划蓝图,是摆在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面前的课题。今年以来,“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全社会掀起了学习和贯彻“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的热潮。现将“十二五”规划及政府工作报告中与“十二五”规划相关的内容摘录如下,以供领导参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节选)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27)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安全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在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软件、转基因新品种、新药创制等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在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28)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发明创造。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
(29)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实施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项目。
(30)建设人才强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落实国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教育改革取得四大成就
■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全国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4%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2.5%,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基本相当
■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缩小,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
3月28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向中外记者介绍“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
杜玉波指出,“十一五”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极不平凡、十分关键的五年,取得了四大标志性成就: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有学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基本相当;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缩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我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教育系统齐心协力营造的教育发展良好氛围中,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4%。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比2005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82.5%,比2005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目前国家每年资助近1.8亿名学生,2010年资助经费达510多亿元。
“十一五”期间的各项教育改革迈出新步伐。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管理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取得突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取得初步成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全面开展。适应时代需求,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立实施。
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在“十一五”期间更加显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前列,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初步形成,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一半出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分之二成果由高校完成,普通高校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较2005年增长了4倍多。
教育基础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农村幼儿园、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特色学科建设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又相继启动实施。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农村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较2005年提高了30.4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增加,普通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较2005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中西部农村学校教学一线的特岗教师已达12.4万名。
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教育合作交流日益机制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日益加强,2009年来华留学生规模比2005年增长50.6%。
受过教育的年轻一代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十一五”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万名毕业生。据初步测算,目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7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比例达67%,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6年。
杜玉波表示,教育的发展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有力地支撑了“十一五”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
“十二五”教育发展确定五项重点
■教育普及水平有新提高 ■促进教育公平有新突破
■教育质量上新台阶 ■人才培养结构有新格局
■教育体制改革有新进展
3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外记者介绍“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初步思路和主要任务。
杜玉波表示,自去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启动了十大教改项目,部署了50项教改重点任务和425个国家级试点,涉及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29个省(区、市)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形势。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改善民生,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教育发展重点工程,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
杜玉波强调,为确保“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实施,教育部门将重点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育普及水平要有新提高。到2015年,基本解决城乡“入园难”问题,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二是促进教育公平要有新突破。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要进一步扩大国家资助政策覆盖范围,提高资助标准。三是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和评价导向机制;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教师全员培训;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四是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着重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五是教育体制改革要有新进展。全面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快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3月5日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要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要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领域重点工作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
新华社于3月15日全文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2011年教育领域重点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报告在回顾“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指出,“十一五”时期,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我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五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4%。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加快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2130万名,还为1200多万名义务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央财政科技投入6197亿元,年均增长22.7%,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报告提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报告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报告提出了2011年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报告提出,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报告提出,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项目,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激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教育部直属高校“十二五”规划工作研讨会召开
为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开创新时期直属高校科学发展新局面,根据教育部党组部署,12月20-21日,直属高校“十二五”规划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75所直属高校分管规划的校领导和规划部门负责同志与会。会议围绕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高等教育改革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进行了专家辅导、大会交流发言和分组讨论,会议着重分析了当前直属高校规划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动员直属高校“十二五”规划制定要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突出内涵建设、突出改革创新,对直属高校做好“十二五”规划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与会直属高校一致认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很必要也很及时,为直属高校科学制定规划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研讨平台,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宏观政策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
按照教育部党组要求,直属高校工作司还将积极开展直属高校“十二五”规划备案工作,着力对各校规划进行深度分析、比较和研究,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与督促检查,确保直属高校规划的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充分发挥直属高校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扎实推进直属高校科学发展上新台阶、新水平。
让规划成为高校发展的战略地图
■中国农业大学 张红伟 李冬梅
约翰·高尔斯沃西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考虑未来,那么你就不可能拥有未来。”高校规划对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回首我国高校规划工作的发展历程,其真正受到重视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我国的高校规划工作无论是规划理念还是规划制定的操作程序都不够完善。
当下,我国高校发展规划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局。主要包括:对战略规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战略规划的制定仍然没有完全由“被动”转向“自觉”;学校规划职能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和全面,有碍规划的制定和落实;缺乏可操作性的执行计划,规划落实困难;规划实施的监管和评估缺位,规划不能随着外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缺乏规划领域的专业人才,影响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面临如此困局,我们必须寻找破解之道。如是,高校规划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真正成为高校发展的战略地图。
一、抓好规划的制定工作
抓好规划的制定工作,保证规划能够得到全校成员的重视,能够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能够充分地做好院校研究,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
校长必须对规划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校长是一个学校的行政首脑,是学校发展的“舵手”。如果校长不重视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那么高校规划就只能被人们戏谑为“规划鬼话,墙上挂挂”。现在我国很多高校的规划之所以成为应景之作,很大程度上就是校长不够重视。
学校规划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要集院校研究、规划制定、资源配置和评估管理的职能于一身。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发现,很多国外知名大学的规划机构都承担着规划制定、预算编制、参与资源配置、数据分析、政策研究和实施院系评估等职能。这些职能围绕着规划工作的制定、实施和调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循环。规划制定必须以数据分析和政策研究为基础,规划的实施又必须以预算和资源配置为保障,规划的调整又必须建立在评估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要重视院校研究。院校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本校和服务本校。院校研究就是通过收集学校的有关信息、数据和情报,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缜密分析和系统研究,为学校发展提出科学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学校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我国的高校规划要想制定得科学合理就必须重视院校研究。
二、重视规划的执行和评估
在总体规划制定后,要重视执行计划的制定。执行计划是对总体规划的细化,是对总体目标的分解,其操作性更强。执行计划需要包括具体任务、实现方式、保障措施和时间安排等。有了执行计划,规划的落实才有抓手。
规划的落实过程中,还要加强监督和评估。在落实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督和评估,通过外部强制力来推动规划落到实处。另外,评估也可以帮助高校在规划的落实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使规划能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以保证规划目标能够最终得以实现。
三、加强规划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工作越来越专业化,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学校的规划部门要承担研究、规划、评估和管理等多项职能,这对规划部门的职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承担规划任务。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我国高校规划部门专业化人才储备不够,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加强的路径有两条:一是新进人员要保证是具有规划相关领域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二是要加强规划培训,提高现有队伍的规划素质。只有双管齐下,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高校规划部门的人才状况才会有所改善。只有长期重视规划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我国高校规划工作才能摆脱“人才荒”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