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位置: 首页 - 政策研究 - 政策研究 - 正文

     

    决策参考 

     

    2015年第3期(总第30期)

    贵州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 主编                     2015年9月

     

     

       编者按2015年以来,对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工作的相关政策的解读、各高校双创的新闻举措、相关知名专家的解读等等占据了国内媒体、尤其是教育领域媒体的大部分篇幅。

    创业创新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都离不开高等教育。

    现在将一些试点的经验、模式、解读等汇编成册供领导决策参考,以期对引领和推进我校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借鉴作用。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及时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站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高度,不是布置一项新工作,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这个定位,准确可行。《实施意见》中最为核心的,是明确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这个目标对发展中的形势把脉准确,出手及时,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也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改革思路相吻合,更是引领清华大学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引。《实施意见》提出了一整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方法措施,将及时、深刻、全面、有效地指导和推进我国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进程。

      一、《实施意见》是研究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及时雨”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培养创业人才,教育要先行。大学教育要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意识、训练创造能力,形成推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1998年,清华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团中央1999年将其推广为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我国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开创先河。高校作为创新的重要源头,不仅传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新技术、新文化和新知识方面都起到了引领带头和示范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理念和实践、制度与体系、意识和能力、平台和指导是影响这项工作的重要因素,研究和解决这些情况和问题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实施意见》对此及时给出了实施方案和路径,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二、《实施意见》是深刻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实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培养过程的“定盘星”

      《实施意见》深刻地把握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以“提高培养质量”、“补齐培养短板”、“汇聚培养合力”为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施意见》提出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全面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此,清华大力探索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创新力提升证书项目”,同时重点打造创意为主的“兴趣团队”、创新为主的“创客空间”和创业为主的“x—Lab”等“三创”平台。

      三、《实施意见》是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完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发令枪”

      为了全面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学校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从2013年开始,清华大学面向社会举办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和全球创客马拉松等系列活动。学校还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通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平台“学堂在线”开展创业教育。因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不仅需要及时转变以往单纯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思路,还需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创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服务社会需求,提升培养质量。

      四、《实施意见》是有效形成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各项改革措施落实的“集结号”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已经向国内高校发出了倡议书,提议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希望通过这一平台,与兄弟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共同研讨和引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更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这是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政策举措的具体行动。《实施意见》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体制机制,敦促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且完善中央与地方、高校以及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细化改革实施方案,有效形成组织领导机制,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地。

       贯彻落实好《实施意见》,需要处理好创业素养与创业本领、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系统、校内与校外、短期与长期等几方面的平衡;如何发挥好校友以及有经验的企业家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作用;如何在机制体制改革中步子更大一些,进一步革新对课堂学习和学分的概念,将传统的课堂学习与实践环节无缝融合;更有挑战性、也更有长远意义的是,如何把蔚然成风的促进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广到更大的社会范围“生生不息”、“势成燎原”,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大胆实践。(杨斌:清华大学副校长)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专家解读

    高校教育和培养模式改革的“助推器”

    南开大学 张玉利

      

    核心提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突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但其对主要任务和措施的描述更侧重于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融合,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适用于高校,也适用于社会。

    由于长期关注于创业研究并讲授“创业管理”(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等相关课程,本人有幸于2012年受邀参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的调研和论证工作,于2013年参与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示范教材《创业基础》的编写。此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研读,最明显的感受是,《实施意见》不仅有助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由于存在创业无法教、创业是小众人群的事、创业一定要有技术等观念和认识的影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的情况。

      创业是否能教?表面上看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实际上是只强调创业的艺术性一面,而没有注意创业的科学性、规律性的一面。创业是不确定的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从事的一项不确定的工作甚至事业,是资源高度约束、不确定性强前提下的假设验证性、试错性、创新性的快速行动机制,必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或者说艺术性,但创业也具有规律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创业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创业教育要更多地关注创业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性。从狭义创建企业的角度看,创业者的确是小众群体,但从广义的创业精神和技能角度分析,创业教育有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则应该面向所有的大学生。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技术发明与创造是创业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全部,生产过程重组、商业模式创新等同样是创新,因创新创业今年刚获得全国五四青年奖章的大学本科生郭鑫就是政府学院的学生,他所开展的创业活动富有创新性且很成功。《实施意见》在思想和定位方面解释得清楚、准确且有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的数量和比例有明显提升,其中有政策因素,更是因为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因素增多。网络技术及互联网平台等使商业模式创新等成为创业的关键因素,全球化、信息社会等外部环境为创业者提供广泛整合资源的可能性,创业门槛降低,创业更多地依赖智慧、创意、学习能力而非技术、胆量、资金等因素,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实施意见》反映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教育界普遍认同立德树人、全人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教授全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办学观念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教育内容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提升素质,培养模式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三个转变获得广泛共识,也提出巨大的挑战。以学生为本,不仅表现为关心爱护学生,更要给学生提供锻炼发展的机会;改变以教为主的培养模式,不仅要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更要丰富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的核心在于能力。

      在参与创业教育基本要求文件的论证阶段,专家组依据创业本质、创业者特质等因素,总结提炼了借助创业教育希望大学生具备这样一些素质: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进取意识,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言放弃的执着态度,识别机会、快速行动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善于合作、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以及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理想抱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懂感恩愿回报的道德素养以及挑战自我、干事创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实施意见》强调,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强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科技创新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等必修课程,探索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曾经参加创业班的一位学员在总结中这样说:“创业可教吗?我认为答案一定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方法一定不是教室模式。”落实《实施意见》一定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实施意见》不局限于大学生培养

      《实施意见》突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但其对主要任务和措施的描述更侧重于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融合,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适用于高校,也适用于社会。

      李克强总理继去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提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以及之后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今年1月份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致辞中,进一步把创新创业定位于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民智民力,增进大众福祉,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纵向流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高校需要更加开放,让企业家进校园,让大学生的创业更加面向校外乃至全球市场;需要把握时代提供的机遇,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深化改革,创新资源整合,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相比《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实施意见》更加深化,体现了创新创业的本质,鼓励运用“大数据”、课程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操作性更强,同时也给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留有空间。《实施意见》在学籍管理制度方面允许高校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这些原则性的措施既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指导,也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张玉利:南开大学商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18日第11版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四个关键”

     

        国务院办公厅新近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充分激发各个高校的内生动力,同时尊重和充分挖掘基层首创,以一些试点经验、模式,引领和推进高等学校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作为一个大基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把握“四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是加快理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体制机制的突破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务、团委、学工、商学院等多个部门,牵涉多个校领导分工。如何在体制机制上有效整合校内资源、聚合校外资源,形成相互有效支撑、分工协作的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早在2010年经学校常委会决策成立了创业学院这一创新平台。创业学院在学校有机构代码,“有户口”;院班子配备齐整,学校党委副书记担任院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工、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经管学院、大学科技园负责人任副院长,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考核目标;创业学院招收的学员不涉及学籍和院系调整,和其他学院是深度合作的“双赢”关系。创业学院“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特色,充分发挥了组织优势和平台作用,实现了校内外资源的高效整合。

    第二个关键,是构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同时,着重避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两张皮”的做法,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第三个关键,是搭建分层和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要着力建设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学生科技类社团、创新兴趣小组、学生自发组织的科技创新沙龙与学术论坛,使有兴趣的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伊始,就能够找到与个人兴趣相结合的“科创小组”。各科创工作室、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都应面向全校开放,学生可以进行跨学科的选择。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以赛带训,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现场感。此外,以环大学圈为重点,联合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打造新业态的孵化器,以上海交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为例,除了提供免费场地、工商服务、资金外,还能形成有效人才集聚,完全符合创业者起步阶段对“人才、场地和资金”的需求。

    第四个关键,是组建多元化、“三师制”为特色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优秀师资和海外资深学者,杰出校友以及产业界领袖和创新创业实践者,共同组建一支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课程教授和创业导师、创投导师团队,建设“创业教师”、“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三支队伍,促进校内外、海内外、专兼职、学界和产业界在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推进协同创新培养创业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张杰)

     

     

    解读《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

    意见》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26日在中国政府网的访谈中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信长星认为,意见最大亮点就是把鼓励创业和促进就业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把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结合这一方针进一步细化,在政策上加以具体化,也正是本届政府提出来的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在政策上具体化。

      “简要概括新文件的内容,可以从四方面把握:第一,围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文件提出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的下限,同时要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具体指标。”这位副部长说,第二,围绕着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第三,针对各类重点群体就业提出了新的政策措施。第四,在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措施和明确要求。

      “当前就业形势总体还是比较平稳的。”信长星说,但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就业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是用工需求不旺,有减少的势头;二是结构性矛盾增多,这也是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郑东亮认为,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把就业创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优先、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信长星说,文件相关部分对鼓励创业的政策可以概括为九个方面:

      第一,营造宽松便捷的创业准入环境,主要是深化商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

      第二,培育创新创业公共平台,总结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加快发展创客空间等,这是创业的载体。

      第三,创新创业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因为创业在起步阶段最需要的就是融资支持。主要是支持风险投资等发展,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国家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

      第四,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将小额担保贷款统一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统一调整为十万元,对贷款在基础利率上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的部分由财政贴息。

      第五,加大了减税降费的力度。

    第六,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的积极性,对经同意离岗的可以在三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参加职称评定、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方面的权利。

    第七,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支持农民网上创业等。

      第八,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包括培育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等。

      第九,在就业创业服务方面,包括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帮助他们成功创业。

      信长星说,从目前情况看,当前高校毕业生整个就业情况还是比较平稳的。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压力的加大,特别是随着企业用工减弱的趋势,再加上今年毕业生数量有所增加,当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任务非常艰巨繁重。

     

    创业教育要落地校企樊篱先拆除

      

    大学创业教育是基础性的、普适性的,旨在向全体学生传播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立公司当老板。

    路军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财政、金融、工商、基地等政策措施,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然而,最近也有媒体抛出了一个问题,“教创业的教师,你先创一个看看!”不少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问题提出了质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政方针下,创业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大学生无疑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也就成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那么,大学里教创业的教师能否担当得起这份重任,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毋庸讳言,久居“象牙塔”里的大学教师极少有人创过业,一下子要这些书斋中的“教书匠”教学生创业,也难怪让人不放心。早在2011年,清华、南开等高校就做过一次调研,受访者对于“大学教育对创业有帮助”的评分是所有考察项中最低的:2.96分(满分10分)。清华大学教授雷家骕认为,“这说明大学生感觉目前大学的授课内容对于创业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并不明显。”

        那么,大学怎样才能搞好创业教育呢?

        在笔者看来,高校首先要承认在编专职教师缺乏创业经验这个短板,不能回避,不要找借口,说什么“难道教练非要自己上场打比赛”。教育部有关文件早就明确,创业教师队伍要“专兼职结合”。高校应敞开大门,组织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担任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这也是短期内扩大创业师资数量的可行之举。在澳大利亚,高校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而且便于学生课后直接去这些企业家教师的公司实习、考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国内也不缺少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有国家领导人最近考察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时,就有企业家建言,由政府部门组织企业家到大学开课,把临时请几个企业老板到高校作个报告的随机行为,变成一种系统性的创业教育。这是因为,企业家尽管是创业实战的亲历者,对创业过程的经验教训感受最深,但由于他 们对教学工作比较陌生,往往很难把握学生学习认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的最终效果大多并不理想。

        另外一方面,大学专职创业课程教师也要虚心学习,积极参与企业运营实践,大胆试水,“拉出来遛遛”。对此,最近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创业课程教师到企业兼职,甚至明确规定,高校教师可以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兼职创业,必要时可以保留教职三到五年,离岗创业当老板。

        同时,高校教师也不必因没有创业实操经验而气馁,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组织教学的本职优势和理论功底,成为组织创业教学工作的核心纽带,吸纳不同企业家的经验,提炼升华,梳理完备有效的创业教育内容,给企业家兼职创业教师安排相应的课程模块,做到衔接顺畅,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经验是,拆除高校与产业界之间的樊篱,真正建立起企业家参与大学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比如,在全球创业教育领域久负盛名的百森商学院,就建立了各种基金会和合作计划,动员各种层次、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参与大学的创业教育全过程,和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企业家和高校教师密切沟通,长期介入创业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学。

        必须指出,大学创业教育是基础性的、普适性的,旨在向全体学生传播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立公司当老板。创业教育还要让满怀创业冲动的大学生真正了解“创业”的真相,使那些被“财富英雄”传奇故事激励得热血沸腾的大学生冷静下来,避免盲目创业导致的失败。

        教育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是“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可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职能,还是育人。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提升创新创业竞争力 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 杨泉明 校长 谢和平

     

    大学生要更好地创新创业,关键是要具有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智慧和本领,核心是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四川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努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竞争力。

        一是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了改变过去课程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型课程的问题,学校在5000-6000门左右的传统学术型课程外,专门开设2000门左右的创新创业课程、1000-2000门左右的社会实践型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竞争力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目前,学校已邀请企业高管、杰出校友为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型、社会实践型课程1770余门,为学生创业意识、实际创业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是实施了高水平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我们实施了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鼓励教学相长。从2010年开始,我们实施了“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已开设小班课7140门次、占总课程的63%,以此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是推进了非标准答案考试、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打破“标准答案考试、60分及格”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估体系。为此,学校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强化课堂过程评价,每次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作业、随堂测验都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考试过程,强调四个结合,即标准与非标准考核相结合、灵活考查与基础考核相结合、动态与静态考核相结合、个人与团队成绩相结合;改革课堂考试成绩评价标准,主要评价学生独立思考了多少、领会了多少,能不能在团队协作中成长;改革“60分及格”,实行动态及格线,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学生评价正态分布状况,动态确定及格线。

        四是建立了学生联合培养教师队伍和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学校初步构建了一支由企业家、管理专家、创业者等构成的学生联合培养导师队伍,为本科生开设“创业融资研究”“企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等创业课程及沙龙339门次,仅2014年,就有120余位联合培养导师担任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同时,建立了覆盖全产业链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2000余万元,以“企业+高校”模式与华为、万达集团等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550余个。

    此外,学校全面倡导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并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建立了更加灵活多元的学籍管理制度,与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目前正在争取全球校友支持设立4亿—10亿元的同创众筹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面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陈群

     

        创新以及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往,促进创新创业的主要措施往往就是通过技能培训、孵化园区、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直接手段,关注的重点是创新创业的下游,虽取得了不错成效,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逐本溯源,在此意义上,《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把创新创业的关注重点落在青年和教育上,抓住了关键和根本,突出了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体现了国家对推动创新创业的战略思考和全面布局,也第一次从教育综合改革的高度对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从源头上改革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在以下方面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面支撑。

        一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在育人理念上,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在择业观方面,更要鼓励学生勇于冒险,敢于担当,鼓励他们通过从事挑战性工作和创新性事业获得成就感;在课程设置上,要及时引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方法;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在以更高效率传递已有知识信息的同时,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是把科研实践当做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好形式。在大学阶段,学生跟随教师参与科研实践,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转而成为积极的知识探索和知识创造,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本着这样的理念,华东师大面向全体学生推出“三级五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设置了创新性实验、学生研习、科学商店、专题研究等学生科研项目,使得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成为一种常态。

        三是把综合素质的养成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技能教育。人文艺术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特殊的促进作用。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创业家,都拥有极为深厚的人文艺术修养;在华东师大的毕业生中,也存在着“儒商群”的有趣现象,即取得成功的创业家们大多是来自于人文艺术学科领域。因此,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高等学校不仅要做好科学教育,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人文艺术教育,重视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积累。

        四是把跨学科交融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不同学科的交界处往往最容易提出新问题、形成新思路、找到新办法。比如在华东师大的教育学科与人口、经济、统计、信息以及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之间,往往是你给我提出极有意义的问题,我为你提供极有效率的方法。又比如,尽可能站在客户角度去看问题、设身处地体验用户需求的“设计思维”,利用开源技术搭建服务平台、部署应用、收集反馈信息,再进行完善和优化形成一个完整创新链条的“互联网公司创新模式”,一旦跨出设计学院或软件学院大门,对各个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很大促进。

     

     

    坚持“三创”理念 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武汉大学书记 韩进 校长 李晓红

     

        武汉大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历来重视本科教育、鼓励改革创新、注重培养质量。2001年,新武汉大学正式将“三创”教育写入《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的“三创”教育理念,并以此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一、以“三创”教育理念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现已逐步形成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努力建设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利用学科综合优势培养基础扎实、博学多才的本科生,使他们获取持续发展和厚积薄发的能力,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多视角 思维模式的创新人才;二是努力建设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利用学校科研实力强、教师研究项目多的特点,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三是努力建设以能力为取向的实践模式,利用学校综合互补的学科环境、研究氛围浓厚的学术环境、规范而开放的教学制度环境,着重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的培养;四是努力建设以人格为核心的育人模式,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教育引导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给大学生创新发展留空间

        为倡导学生自我设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发展,学校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选修制,扩大选修比例;实行“创新学分”制度,对学生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审定后给予学分;实行弹性学制,允许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延长学制休学创业;实行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制度,为学生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提供宽广平台;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创新创业教材,开设系列创新创业主干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沙盘模拟、互动讨论、头脑风暴等紧贴实际的教学模式,使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技能与方法切实可行。

        三、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通过积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学校努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服务的良好平台。

        学校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使之成为全校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学科竞赛训练、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等实践活动的公共平台和大学生“三创”教育成果展示平台。创意园免费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培训、资产评估、科技项目申报等20多项创业服务。

        学校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设立本科生“三创”教育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经费,支持学生设立自主研究课题、参与学科竞赛训练、科技创新、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活动;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途径,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大学生融入社会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抓手

    山东大学校长 张荣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何突破陈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做实、做出效果,是高校当下要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要准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从作用维度上看,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一个抓手,根据时代的新变化、新趋势做出新的设计,改革创新和拓展人才培养体系。从目标维度上看,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准不是简单地看培养了多少企业家,而是看能否实现学生的创造愿望,满足他的一种兴趣、一种好奇。从保障维度上看,要在全面学分制实施中,加大实践教育力度,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配合弹性学制改革,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选择和生涯设计空间。

        要培育独具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应进行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动员和激发广大师生广泛关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通过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让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训练贯穿大学学习生活,培育与高等教育相融合的“校园创客”创新创业文化。

        一是培养创新精神。着重强调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培养学生从点滴做起,主动创新。二是培养分享意识。培养学生分享创意的习惯,使他们愿意去跟别人交流创新心得体会。三是培养协作能力。这是一种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在具体做事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四是培养包容品质。要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抗压能力、抗挫折意识以及容纳,对别人要包容,对自己也要容许失败。

        要着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要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好校内外资源,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半径。

        为此,目前学校正在着力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发起成立创新创业联盟。与海尔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在吸纳整合其他社会资源基础上,构建以高校科研为基础、全社会参与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从“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角度引领创新创业。

         二是打造创新创业营地。以“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整合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组建成立“山东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依托学校在北京、深圳、苏州、东营等地设立的研究院,以及建设中的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山东大学中美国际科技创新园等,推进创新创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三是拓展创新创业空间。借助济南高新开发区的资源和环境优势,依托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园校区,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按照“互联网+”理念,构建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搭建创新创业新平台。

     

     

    创客:教育变革的新生力量

     

    时代的变革终将引领一场以创客为主导的产业革命,未来的经济将是鲜活的创新经济,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而创客精神正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源泉。

    ■张宝君

        创客,作为自信执着、乐观勇敢、善于发现并将奇思妙想变成现实的“顺时代人群”,是新世纪的造梦者、逐梦者。他们是以个性需求为导向、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创意精灵;他们将跳跃着的梦想音符编织成美妙的音乐,用智慧的火把照亮未知的夜空,成为技术产业领域中最鲜活的血液;他们以强大的生命力,推动和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也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创意是创客的灵魂,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催化剂”。今天,经济市场正从大众化逐步向个性化演变,当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性”、“时尚”、“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就成为当今消费者的目标和追求,这样的需求力量造就了一个新的机遇,创客便应运而生,他们在信息社会横空出世,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无论是一枝独秀的“独行侠”,还是百家争鸣的“创客军团”,都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大大小小的“创客联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创客追求新鲜事物、勇于探索、推陈出新的特征适应学生个性需求;创客不慕名利、只为信仰的价值追求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创客不怕困难、敢拼敢闯、注重实践的精神符合教育目标追求。这一切为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催化剂”。

        兴趣是创客的源泉,也是教育模式变革的“助推剂”。伴随着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以及改革开放的发展主题,创客们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更快地推进社会前进的步伐,各种新奇的点子、独特的创造陆续诞生。创客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其所体现的创新与实践意识对教育模式变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客精神”鼓励学生将兴趣转化为新生产品,既接“地气”,又接市场。教育者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志趣,支持、鼓励学生把“创意”转变为“创造”,才能让教育变得更具活力。

         创客的出现活化了当今的社会行业。创客之风催生了许多新兴领域,越来越多的有趣的“行业”投入到社会大家庭中来,让社会变得更加有生机和活力。新兴产业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市场的核心产业——制造业,更多的就业空间,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一定程度上活化了当今僵化的就业市场,对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将会有更多的新领域人才涌入社会市场,众多的创客们注定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独放异彩。创客的出现,扩大了人才的需求,促进了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

        价值是创客的追求,也是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鲜剂”。创业,是一种精神,而创客,则是一种信念。创客有着丰富的创造思维以及挑战困难的勇气,总是善于构思生活中的新鲜元素,努力去把各种有趣的创意转化为事实。创客就像无畏的“逐日者”,在节奏飞快的信息时代托起心中理想的太阳。“不慕名利、追求信仰、敢拼敢闯”的信念,是创客从创意到创意产品再到形成商业模式实现的根本保证。创客的足迹遍及各行各业,创客的风采照亮网络空间。只要敢闯敢折腾,就没有不能完成的事情,也许今天你还是无名小卒,殊不知明天你可能摇身变成“行业先驱”。创客是创意之海里跳动的浪花,注定将在这个时代尽情闪耀,而这个时代,也会因为他们的努力而变得光辉灿烂。

        实践是创客的标签,也是校企有效对接的“活化剂”。作为新时代孕育的宠儿,在奔涌的信息浪潮中,创客本身也在不断地“浴火新生”,在时间和实践的磨砺下,不断地向着新颖化、多元化的目标前进。创客越来越多地为青年人所接受,同时也更受投资商和加盟商的垂青,纵横神州大地的“企业孵化器”、“创客空间”、“大学生创客团”是创客梦想开始的地方,是创客腾飞的翅膀,它们的出现为创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实践平台。更重要的是,作为“创客摇篮”,使创客们实现了跨地区、跨国度的沟通和交流,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针对性指导,增加了年轻创客们的经验,使他们在未来的创业之路上,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精于创造,走向自己的人生巅峰。

        网络是创客的载体,也是教育渠道拓展的“膨化剂”。强大的互联网技术给创客提供相互沟通和学习的广阔天地。创客就像勇敢的骑士,在创意之路上披荆斩棘,闯出自己的一条道路。国内创客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意构想不够丰富、创新平台不够坚实、创意创新手段不足,导致创客依旧处于比较孤立的“点”上。拓展教育渠道,强化交流学习,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创新创业氛围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们既要搭建跨校、区沟通平台,为创客们的成长保驾护航;又要重视开源纳流,拓宽创客发展的渠道,积极打造创客自己的发展平台。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平台,营造“创客空间”,积极学习国外优秀创客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强自身的沟通交流,克服地区障碍,促进创客文化和谐发展。

        李克强总理指出:“全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众创空间蓬勃兴起,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让一代‘创客’的奋斗形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升级,成为创新中国、智慧经济的重要标识。”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的不断发展,终将促进科技创新模式的转变。从习惯于使用到习惯于利用、从习惯于利用到习惯于创造,这便是时代发展的活跃步伐。创客,就像一粒粒神奇的种子,播撒在时代的土壤上,为时代的变革培育创新力量。时代的变革终将引领一场以创客为主导的产业革命,创客必将成为技术产业领域中最鲜活的血液,终将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量。未来的经济将是鲜活的创新经济,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而创客精神正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源泉。(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改革发展也要为“中国制造”服务

     

    教育发展对我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国家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生产要素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比较优势。

    ■文新华

       国务院于近日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自从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切实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标识以来,这是国家第一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的发展进行系统研判,也是第一次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做出总体战略部署。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为中国制造成为世界性的中国标识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展望未来,服务制造强国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

        教育为中国制造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迅速提高:1980年到2013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由67.4%上升到99.7%以上,在20世纪末就领先于世界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数由375万人增加到1497万人,增长了近4倍,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含中等技工学校)招生数由55万人扩大到675万人,增长了12.3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8.0%提高到85.0%,提升了67个百分点;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数由36万人增加到近700万人,增长了19.4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3%提高到34.5%,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980年,我国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级教育综合入学率约为0.36,2013年提升到约0.78,高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0.62的平均水平。

        教育普及程度的大幅快速提高,为中国制造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2013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9.6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约11.8年,分别比1982年提高了4.3年和3.8年;总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达到1.34亿人,其中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约400万人猛增为2013年的近1.1亿人,增长了约27.5倍。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已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就业人口发生的重大产业转移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1980年,就业人口总数为42361万人,2013年增加到7697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由29122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24171万人,第二产业由7707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23170万人,第三产业由5532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29636万人。教育发展对我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国家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生产要素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比较优势。同时,从1985年到201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高校获奖数累计分别占总数的50%、32%和28%左右,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中国制造做出了重要的科技贡献。

        建设制造强国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挑战、机遇和动力

        建设制造强国的基本方针和到2025年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对教育改革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更是动力。

        首先,创新是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建设制造强国要求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加快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换步伐。应当肯定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方面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在诸多原因中制造业人才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科技创新尚未充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制造业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充分认识和敢于面对上述挑战,抓住国家做强制造业、急需创新人才的机遇,抓住制造业迫切期待自主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的机遇,将挑战转化为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造就创新人才、加快高校对接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强大动力。

        其次,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要求教育更加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更加重视培养质量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拥有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制造业的人员素质还不高,企业一线员工中大学毕业生比例偏低,总体上技术层次低,技能欠熟练,操作流程欠规范。知识产权保护虽有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现象。各级各类教育要充分认识和敢于面对提升制造业质量提出的挑战,抓住国家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战略的机遇,抓住制造业迫切期待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能力的机遇,将挑战转化为更加重视培养人才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技术水平和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品牌意识、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大动力。

        再其次,绿色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要求教育更加重视培养人才绿色发展的意识和行动,要求高等教育更加注重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污染的科技创新。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充分认识和敢于面对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提出的挑战,将绿色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挑战转化为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节约资源意识、保护环境和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意识的强大动力,转化为高校更加重视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开发和孵化应用的强大动力。

        最后,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是优化结构,根本是人才,要求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更加重视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我国现阶段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尚未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调整还很不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更难以发挥人才培养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引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充分认识和敢于面对制造业结构优化提出的挑战,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将挑战转化为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强大动力,为国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服务制造强国建设,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紧密对接建设制造强国的实际需要,科学设计教育重大改革的具体思路,加快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教育可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

        首先是要加快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有:一是完善高校自觉积极参与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行业协会搭桥相结合,以企业公开招标、自主选择高校培养单位为主。二是根据制造强国建设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要,加快深入推进高校分层、分类转型定位和课程、培养模式改革。三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全员技能培训,为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奠定厚实基础。加快深入推进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优化、课程及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能力建设;强化制造业行业和企业对职工岗位培训的责任,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促进企业职工技能更新。尽快成立国家继续教育委员会,优先重点加强对制造业行业、企业承担职工岗位培训责任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制定以服务中国制造为核心任务的“国家制造业从业人员培训条例(或实施办法)”,编制“国家从业人员培训规划(或指导意见)”等。

        其次是要加快完善高校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技术、管理和品牌设计服务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和科研经费筹措、拨款机制。二是要加快搭建高校为制造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和品牌设计服务的平台。

        再其次是要鼓励和引导高校为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服务。一是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以应用为导向,为建设制造强国和创建中国制造品牌提供制度和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引领中国制造文化建设。二是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与科学技术研究合作,提出建立、健全促进和保障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立法建议,提出整合和加强质量监督的法律实施监督体系、行政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三是深入研究如何完善建设制造强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提出政府如何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与质量监督的有效办法,协助行业制定和完善行业质量保障规范。四是深入企业,协助企业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质量提升机制、建设企业质量文化。五是与媒体共建宣传平台,加强社会文化宣传,打造中国制造文化氛围。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创业教育从植入创业基因开始

     

    创业教育从来不是“创建企业的教育”,而是担负起学生创业引路人的角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使未来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创业情商。

    ■郭立场

        从成为创业班学生开始,上海理工大学2008级的20多名学生就显得与众不同,这个印象从最初的选拔就开始了。体能测试是绕着400米的操场走30圈。走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要沟通交流、相互了解;面试是多对一的压力测试,校内老师、校外企业家是主考官,问题是关于创业的想法、兴趣爱好等。当年,80多人报名,30多人进入最后的遴选。(《中国青年报》7月12日)

        当今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俨然成为鲜明的主题。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激励和动员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向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上海理工大学设立面向全校的开放式创业班,“不是教创富,是育精气神”,从抗压、情商培养等角度入手,在学生心中植入了创业的基因,无疑是很好的尝试。

         据了解,高校创业活动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一项调查显示,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在美国,创业教育已成为涵盖从小学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德国在1999年提出“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日本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印度在1996年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国外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多年,相关制度政策也日臻成熟,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催生了一大批创业者。

        反观我国,由于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慢,院校的创业教育大多是点到即止,很多学校空有创业教育的概念,而没有具体的内容,更没有形成完备的教育体系,学生创业难成气候。当前虽是“创业最好的时代”,但大学生创业环境依然“不是很好”:除了创业教育相对滞后,政策支持、环境保障、资源调配、能力培训、信息传播等障碍也亟待破解。成功率较低的大学生创业现实更是让人望而却步。对此,高校从实际出发,尊重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大胆探索突破,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体验。

        想创业的人向来不在少数,但创业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走上创业之路并获得成功。商海无情,面对资金、技术、经验等难关,大学生如何在商海中保持定力、占有商机、规避危机,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对大学生而言,势单力薄、实力有限,有一份创业的激情与梦想,弥足珍贵。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校主动适应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激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是开启创业之门的“金钥匙”。

        毫无疑问,来创业班的学生都怀揣着创业梦想,但创业不仅仅是纯粹的商业活动,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教育从来不是“创建企业的教育”,而是担起学生创业引路人的角色,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使未来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创业情商。

        诚如斯言,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播撒创新种子,而不是制造流水线的产品。长远来看,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创业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先易后难,由浅及深,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而当务之急是立足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探索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推动各种各样的创业班形成示范效应。

                            (作者系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创业方向不同但道相同

    ■通讯员 孙宏志 卢庆雷

     

        公司仅成立5年却计划未来2年内上市、研发中国首个成功实现产业化的生物3D打印产品、将产品运用在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上……这些耀眼成就的获得者,是华南理工大学三位成为“80后老总”的创业校友。

         日前,陈第、袁玉宇、胡云睿3位创业者来到华南理工大学,参加“对话校友·青年创业先锋”活动,讲述创业故事,分享创业理念,描述创业规划。

        提升自己不惧无米炊

       “您在创业过程中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什么?”

       “资金!”听到这个问题,现任广州优蜜移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陈第不假思索地回答。

        本科期间就开始创业,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手机应用广告平台,其本人也入选《福布斯》中文版“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然而,在他创业的前四个月,由于开发者分成比例过高,他创办的有米传媒月均亏损数万元。

    员工的工资,办公室的租金……各种各样的资金压力全压在陈第身上。解决资金问题,迫在眉睫。3个月内,陈第奔波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希望能谈下一笔风险投资。当得知苏州正在组织一场创业大赛,冠军奖品是300万元的投资时,他孤身一人前往。但最后,陈第并没有得到冠军,他漫无目的地走了几公里的路。

        他的同伴安慰他说:“伟大的企业没有几家是靠获奖做起来的。”就这样简单的话,让陈第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做好产品上面,包括对网站进行美化包装,提升自身的谈判及营销技能,提高广告推送的精准度……

        酒香不怕巷子深,有米传媒慢慢开始得到认可,他们成为淘宝线上唯一的合作伙伴,投资人也主动找上门来。

        专注研发不只为赚钱

       “面试学生会、参加‘挑战杯’、应聘广播站主播、摆地摊体验生活……”,袁玉宇在不断地尝试与挑战中,他也更加充分地了解了自己。

        本科毕业,去往美国深造和工作期间,袁玉宇与其创业团队在再生医学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果的前沿研究,团队开创的器官打印技术被美国著名的《商业2.0》杂志评为“21世纪改变世界的六大技术之一”。

         一帆风顺之时,袁玉宇却出人意外地选择了回国创业。

       “留在美国,我已看到未来的职业道路是啥样,按部就班的生活不适合我”。袁玉宇被国内巨大的创业空间所吸引。

        和陈第一样,袁玉宇在国内创业早期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资金困难。整整3年时间,他们专注于研发,埋头于实验室,没有卖出过一件产品,没有想过赚一分钱。但靠着对创新的坚守,袁玉宇和他的创业团队在坚持中收获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终于,迈普公司开发出第一个再生型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睿膜”,并成功进入欧洲、美洲高端市场,这也是中国首个成功实现产业化的生物3D打印产品。 

        “我希望做出的产品,是技术领域内全球最好的产品,我更希望能成为民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袁玉宇充满信心地说。

        创业项目围绕专业特色

        “孟尝君爱惜人才,食客三千,传为千古美谈。如果放到现在,孟尝君来创业的话,他的团队也将做出耀眼的成绩”,胡云睿的一番话引得在场学子会心微笑。

        胡云睿是一个重视团队力量的人,他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天就开始勤工俭学,曾组织周围的同学做牛奶订购工作,鼎盛时期团队成员达到四五十人,一天订单金额甚至能达到6万元的水平。

        然而创业除了要有团队外,还要有核心的技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胡云睿了解到一个黏合剂产品市场前景看好,这种黏合剂产品使用在一种建筑辅料的生产过程中,但国内基本靠进口。他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的商机:“我的专业方向是化学工程专业,难道我不能做出价廉物美的替代产品吗?”

        创业初期,为了产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胡云睿几乎跑遍了广州所有的检测所。经过几百次的实验做样品,反复检测,产品的黏合度、固化时间、环保等指标终于达到了要求。

        作为过来人,胡云睿不忘帮助同样想创业的师弟与师妹。除了接收他们前来实习与兼职,胡云睿还与母校联合成立了一家以高科技项目为依托的创新工场,聚集了数百位企业家、大学教授、高校学生。

        【观察】

        三层次创业教育的“试验田”

         华南理工大学正在探索三层次创业教育,所谓三层次的培养模式,即培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技能和实行创业实践。设置“金字塔式”三个层次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创业学生以扎实的基础稳步前进,逐步培养并完善自身的创业体系。

        首先,开展创业知识教育。华南理工大学创业教育学院面向全校设立20门创业教育通识课,包括《创业学》、《创业营销》、《理财学》等。

        其次,进行创业能力训练。创业教育学院组织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参加各种创业训练,包括创意工坊、销售高手训练营、创业岛和创业沙龙等。

        最后,丰富创业实践锻炼。创业教育学院支持具有较好创业潜力的团队和项目进行创业实践,如成立工作室、创办创业型企业、参加大型企业的二次创业等。

     

    有比过去更好的创业工具

    ■实习生 杨升

        日前,为期8天的“2015海峡两岸青年创业论坛”在北京科技大学天工大厦正式启幕,来自海峡两岸15所高校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开幕式。本次论坛以创业为主题,以培育青年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青年学生创新潜能为目标,为两岸师生和业界人士分享成功创业经验提供良好的平台。

        创业与时代合拍

        当今,谈大学生创业正是符合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创业者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代名词,他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创业必须要与时代合拍。那么,如今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认为:“现在是一个充满创新、创业机遇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视野开阔的创业精神。”

        “现在比过去有更好的创业工具,比如互联网、大数据,这些能为创业者带来很多资源。”台湾屏东科技大学校长戴昌贤说。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人人皆有机会的智能时代,大学生的创业选择迎合了这个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创业之路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越走越宽。

        两岸交流创建平台

        10年前,以“两岸高校创新,青年学子交流”为主题的海峡两岸交流活动已成为北京科技大学的品牌项目。在海峡两岸不断开展系列活动的大背景下,北京科技大学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促进了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和融合。

        “自从两岸关系发生转变,两岸的教育交流也更加频繁,教育交流越来越走向两岸交流的中心。去年,5800多名大陆学生在台湾攻读学历学位,前往台湾访问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书记、校长等达58人次,大陆聘请的台湾教师达31位。两岸的教育交流立足于同宗同门的中华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灵山说。

        本次活动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海峡两岸众多知名院校的师生及海峡两岸的成功企业家,通过活动激励青年学生提升创新思维、专业素养,同时为他们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努力为两岸师生塑造一个专业丰富的高层次交流平台。

        多方联动助力大学生创业

        在论坛上,北京优幕科技总裁李东朔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验:新一代的创业者要抓住人口红利、渠道转换、效率升级三大机遇;瞄准巨大的单一市场,假象用户的需求,完成从0到1的创新构建蓝海市场的阶段。

        同时,参与论坛的多方专家指出,实地教学等活动更能激发青年学子创业灵感与激情。如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新媒体基地奥宇科技园,园区通过整合资源,以创新为驱动力,结合政策优惠引导,为创业者提供多级专业孵化平台。

     

     

    现代学校决策,请用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提高校长决策科学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解决视角。大数据,指的是伴随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海量数字化以及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为特征的数据集。大数据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不仅成为影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因素,更对教育改革与创新产生直接而深远的促进作用。

    ■王芳

        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巨大的历史性使命,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将承担基础教育改革具体任务的中小学推到了风口浪尖。怎样做一个立于潮头的前行者,是摆在所有中小学校长面前的任务,也是对中小学校长决策水平的考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提高校长决策科学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解决视角。大数据,指的是伴随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海量数字化以及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为特征的数据集。大数据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不仅成为影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因素,更对教育改革与创新产生直接而深远的促进作用。具体从大数据对中小学校长决策科学化的作用来说,表现在大数据的理念和统计思维对校长决策科学化的影响和挑战等方面。

        海量和多样化的信息基础

        在传统的小数据时代中,决策信息来源面窄,一致性倾向高。近期进行的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决策力调查结果显示,72.2%中小学校长或根据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要求,或根据个人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43.3%的被调查校长选择了在做决策时依据上级的指导意见,28.9%的校长选择依赖于自己的教育经验。而大数据理念更倾向于利用新的多种类型的数据获取信息,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并做出决策。大数据的特点不仅在于海量数据,更在于数据类型和表现形式多样化,包括调查数据、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和地理位置等。

        大数据根据来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科研数据。从校长决策的信息源角度来说,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交互的生理学、脑科学等学科的研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及相关信息数据,被广泛分享在网络上,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脑科学的大量研究数据证明,动作和操作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事物和社会环境的机会,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人类获得新的经验。这些会诱发大脑中新树突和突触的形成,同时促进神经环路的修饰和使用频率的增加,促进大脑内信息的输入和储存,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这些大数据将使校长们在进行校本课程决策时更加科学。第二种数据是互联网数据。比如说自媒体中的博客、微博、微信及跟随其后的相应评论,以及驱动产生的搜索数据。这些数据的产生没有明确的规律,但是这些数据对了解民意非常重要。近些年,江苏省在教育决策中,正是基于普通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加快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提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实现了普惠性幼儿园全覆盖。

        第三种数据来源是感知数据。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移动平台的感知功能和基于位置的服务普及,产生了大量感知数据,如城市视频监控的流媒体数据以及手机用户的使用数据。像一些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这些数据将为教育部门和校长们进行特色课程设计,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关爱等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教育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实践均证明,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决策,更为客观、科学、合理和有效。

        公正和透明化的方案选择

        早期,校长决策中最被诟病的一点就是决策的民主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其实,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表现,另一个表现就是在决策过程中是由主要领导说了算。这种决策结果往往受校长们个人知识、经验、教育智慧等影响较大,有时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在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决策力调查中,有29.4%的被调查校长表示,虽然会召开教师大会,但在做决策时仍然是以领导班子的决定为主。只有8.7%的被调查校长表示,在进行重大教育管理决策时,会邀请第三方专家进行论证。

        怎样将大数据运用于推进校长决策民主性、公正化的进程,从而使校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和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宗旨之一,就是为各国教育决策提供第三方的客观数据方案。成立以来,该项目就将重点放在大数据分析上,通过数据挖掘去发现与学生学习表现相关的学生背景特征和校内外学习经历,以及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特征。同时,该项目还在网上提供了相应的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工具。凭借这个工具,每个学校都可以把自己学校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其他学校进行比较。

        该项目实施以来,获得了欧美不少中小学的关注,这些学校也从中受益。这些校长表示,这个项目不仅让他们在决策时接受到了第三方的客观数据及方案帮助,更使得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资源,开始把他们自己视为学校管理与教学的参与者,而不再是被动的观众身份。这些主体不断投入到教育决策中来,为校长进行决策时,带来了更多民主的、创造性的方案选择。

        思维和手段创新的监控评估

        校长决策效果检测的应然,就是通过对决策的实际结果和理想结果之间的比较,以及对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所进行的分析和判断。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更应该从校长决策实施开始起,就要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或产生的偏差,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进。在被调查的江苏省中小学校长中,62.1%校长表示会在决策实施起步阶段就进行监控和评估,但只有10.8%的校长能够明确进行监控和评估的手段。而大数据,则为我们实现有效的监控和评估提供了思维创新和工具创新。

        从思维创新的角度来说,我们传统的分析问题方法是取样分析,从特定偏好找寻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而大数据使教育所收集的数据越来越多元化、多层次化和非结构化。这样,就可以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我们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这些转变将改变我们理解、监控和评估决策效果的方法。最终,我们用大数据不以牺牲教育事物与对象的复杂性为代价的理念,来换取决策的最终科学性和有效性,以更加全面和真实地反映教育背景过程和结果。

        同时,大数据的各项存储和挖掘工具,为校长决策科学性的效果监控和评估,提供了手段创新。以美国全国教育进展测评项目为例,该项目对全国中小学的阅读、数学、写作、科学、历史、地理、公民教育等学科,以及家庭、社区和学校对学生成绩影响等非智力因素进行了全面测评。近五十年的测评数据积累,不仅使资源需求者直观地看到美国基础教育的整体状况,不同群体的成绩和群体之间的成绩差距,以及学生成绩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趋势,还能使得中小学校长能够利用这个测评工具,进行自身决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监控和评估。

        当然,大数据时代对于许多奋战在中国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校长来说,还是个比较新的事物。在参与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决策力调查的校长中,只有2.9%的校长听说过大数据,但对于大数据怎么在教育特别是学校决策中应用,他们表示茫然。

        究其原因,除了大数据概念较新外,应用起来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数据数量庞大,时效性相对短暂,如果没有开发出有效的挖掘工具,将会使人迷失在海量数据中,无从下手。二是社会科学大数据特别是教育领域内的大数据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大数据,对教育类大数据的研究和利用的投入则较少。三是教育类大数据存在结构性缺陷,关键数据依然数量严重不足,国外教育大数据占比重过多。

        但我们依然相信,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这些只是阶段性的困难。今天,大数据已经开始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必定会改变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本文系教育部一般人文社科项目“中小学校长胜任力及其测评技术研究”部分成果,该项目号为09YJC880053)

     

     

    支持大学生创业还须口惠实至

      

       创业不是喝咖啡,何况,要去市场搏击的还是羽翼未丰的大学生。如果我们的高校能早点教会他们“防身术”、“进击技”,多些实践机会、多点走心教育,大学生创业也许就会多些奇迹。

    ■邓海建

        早在今年6月,四川大学就通过官方微信和微博宣布,江安商业街商家的租赁合同已经全部到期,现有商铺在6月30日前停止营业并搬离商业街。商铺回收后,学校会尽快将商铺分给学生创业使用。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创业热情,网友纷纷点赞“太任性”。(《天府早报》7月6日)

        创业不是做梦,是资源与要素、规划与理念的“化合”。川大把生财的店面留给学生创业,真金白银支持学生当创客,如此“有钱任性”,令人耳目一新。没准儿,这些店铺就像电影《硅谷传奇》中的车库,也会成为中国版“苹果”、“微软”、“惠普”的孵化地呢。或者说,如同“车库文化”之于美国创业青年一样,中国的高校店铺若是都能成为年轻创客的试验田,进而生成一种创业文化氛围,那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恐怕会离青春梦想更近一点。

        对大学生来说,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这是应因时代蝶变的必然。一方面,最新的《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突破700万,并超过去年的727万达到749万之多。另一方面,有数据称,在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有创业意愿的高达23%,远远超过了准备考研的人。从制度层面而言,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业在学分转换、学时安排等细节,有了明确的说法。这也是顶层设计对大学生创业的价值引导与政策支持。

        这些年,不少高校也在鼓励学生创业创新,但不少是叶公好龙,又或者知易行难。骨子里既看不上名校学生“卖猪肉”,现实中又把创业简单等同于注册个网店——结果,创业的花活“秀”了不少、创业的组织构架了不少,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创业并未能蔚然成风。今年两会期间,俞敏洪委员就曾语出惊人,“大学生创业项目里95%没创新。”话虽然不好听,但某种意义上恰恰也指出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症结:形式大于内容,原始粗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当然很多,但身为高校,责无旁贷。换言之,平时没有创业教育与实践,临了往市场一推,指望随便就能混出来个扎克伯格,这想法也太天真。

        大学生不是神,尤其是不少“小鲜肉”还在震荡的股市打滚的时候,要让他们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需要更扎实稳妥的功夫。简单说,支持大学生创业,不能说的比唱的好听,不能口惠而实不至。这里起码是两个层面:第一,除了给政策,还要给资金、技术、平台,要像敬重实体经济与呵护小微企业那样,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多的物质支持,让创业梦想能从容地照进现实。第二,要宽容试错,允许失败。古今中外,创业几乎没有坦途,它需要正视机会成本,还可能摔得鼻青脸肿。如果急功近利,创业就不是投资,而是危险的投机。

        创业不是喝咖啡,何况,要去市场搏击的还是羽翼未丰的大学生。如果我们的高校能早点教会他们“防身术”、“进击技”,多些实践机会、多点走心教育,大学生创业也许就会多些奇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川大拿商铺给学生创业,起码是个初心可嘉的创意,未必需要效仿,但值得举一反三。

        (作者系时评人)

     

     

     

    创新创业 美国高校这么做

        

        一封由140多位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和各专业协会领袖亲自署名的信件推动美国商务部创新创业办公室直接与各大学进行对话,进而形成美国大学为学生开办创新创业课程和学位项目,提倡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并通过人事激励政策和奖励认可制度来鼓励教师创新创业。

    ■赵中建 卓泽林

        高等院校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如何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创中心建设?这似乎是我国高等院校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美国高校在鼓励创新创业方面有着独特的做法,可以供我们参考。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当前,美国高等院校在就如何更有效地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如何积极增强国家竞争力和促进创新创业出谋划策,主动对接国家创新创业的战略需求。成立于2009年的美国创新创业咨询委员会(NACIE)在2011年向美国商务部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推动基于大学技术商业化的建议”的信件。这封由140多位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和各专业协会领袖亲自署名的信件,着重关注大学的创新与创业,寻求美国联邦经费资助以继续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工作,并强调将创新和技术商业化推向顶峰的重要性。

        正是在此信件的推动下,美国商务部创新创业办公室直接与美国各大学进行对话,深度了解大学的创新创业,共同培育具有市场经济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或活动。美国商务部在2013年7月正式发布了《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的报告,明确大学创新创业中的五大核心活动领域,即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鼓励教师创新和创业,支持大学科技成果转换,促进校企合作,参与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该报告还以乔治亚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洛雷克社区学院等11所高校为具体个案,详尽分析和探讨了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以及科学研究的商业化。

        培养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美国大学正在为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更多创业及相关领域的课程和计划。学生通过参加跨越不同学科的课程、辅修专业、主要专业、证书项目和强调实际操作学习的教育项目,能够更好地理解创新和创业。很多大学还以特殊的方式增加传统课堂指导。除此之外,有的大学将教育机会延伸到课堂外的地方,如学生宿舍,以便直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以多维创业活动为中心的学生俱乐部在美国大学校园中不断增加,很多大学还运行着各种各样的商业计划和投资竞赛,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导师支持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创新思维。

        总体而言,美国大学主要通过开办创新创业课程和学位项目,提倡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的途径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

        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ASHE)在2009年发布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接受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即培养创业能力是对学科教学过程的“重构”。所以,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在美国高校备受推崇,创业课程和项目使学生掌握了广泛的应用技能,包括制作商业计划、推销、建立网络、吸引资金、结识当地的商业领袖。一些大学还在文理学士学位课程的基础上,提供有关创新和创业的本科课程计划和硕士研究生计划;商学院则打破传统,鼓励所有学科的学生通过跨学科课程和项目进行创业。例如,科罗拉多大学斯普林斯校区的创新学士学位项目采用多学科团队进行教学。该校计算机科学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计算机科学课程外,还要求他们发展团队,学习创新,投入创业,练习写作计划案,学习商业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

        除此之外,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是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改进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演讲和事实记忆,而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则是通过工作坊、会议、实习、实际操作经验和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美国的大学和学院还支持聚焦创业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实习项目,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科技转换办公室、风险投资公司或企业做好准备。这种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环境中的严峻挑战,不断受到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欢迎。如今,很多美国大学都颁布了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包括成立专门的办事机构以支持全程创业,制定创业人员使用研发实验室和科研设施的规程,成立创业基金或种子基金,制定灵活的人事政策,给予研发人员专利费用返还或奖励政策,开展创业培训等。

        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

        如今,经济发展方式已由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和线性转换关系演化到后工业化、知识驱动、开放和更加交互的创新体系,应用和扩散已生成的知识成为确保大学履行其使命,并在当今社会环境中保持繁荣的关键所在。

        作为经济社会“知识中心”的主力军,大学教师在知识扩散和创新变革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通过建立创新文化、激励政策以及采用新的组织模式让教师积极参与产品研发、技术发展和创办衍生公司,成为美国大学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共性举措。美国大学主要通过人事激励政策和奖励认可制度来鼓励教师创新创业。

        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曾说过,创业型大学的核心是开拓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浓厚的创业文化是大学转型和新企业创建的必备因素。近年来,美国高校开始出现教师聘用和晋升文化的转变,即不仅强调教师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兴趣,还须掌握商业领域技能,并从事与学科相关的创业活动。

        2010年,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首次将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教师晋升和获得终身教职的标准之中,要求参评终身教职的候选人提供发明专利的情况报告、已注册的版权材料、技术许可证,以及其他在创新创业领域产生影响的技术转让等相关活动。

        如今,美国大学还开始在教师入职培训中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模型发展、商业计划和市场测试等培训内容,为他们走向创业领域铺路。匹兹堡大学的科技管理办公室和教务长办公室联合开办课程,激励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和技术商业化。培训参与者会经历创新和商业化过程的每个步骤,从思维概念到知识产权保护及认可,再到早期市场研究和建立关系的策略。

        与此同时,美国大学逐渐推出各种奖励政策来鼓励和认可教师在学科中取得的成就,如“年度创新奖”和“年度教师企业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劳埃德·格雷夫创业研究中心每年颁发“格雷夫研究影响奖”,奖励具有创新思维,并在传统研究和教学成果之外有所成就的教师。同时,美国大学对教师的时间管理也变得更有弹性。弗吉尼亚大学、匹茨堡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顶尖研究型大学给予教师更长或更宽松的学术假期制度,鼓励他们与企业进行合作与创业。一些项目还给教师额外的时间去从事创新创业。教师利用假期进行创业活动会增加对商业转化过程的理解,并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科技发明的发展和商业转化的潜能。总之,美国大学通过特殊支持,不同学科的教师能够与同行、社区创业者和商业团体合作,开发新技术,创立新公司。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及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教学生开网店

    华中科技大学 路钢 丁烈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构建“多对一”的帮扶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理念引领,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方案,落实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将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与包括校内课外实践训练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三课堂”有机协同,在第一课堂中注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提炼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将第一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延伸到课外、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建设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加强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养成。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利用专业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面向业界、面向未来,让优秀企业家开设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课程,让更多的国际化创新创业课程进入课堂。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实施个性化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开网店、咖啡店,而是着力培育创新驱动型的高层次创业人才。要充分把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坚持创新驱动,突出学科特色,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团队培育机制,完善校企双导师制,把创新驱动创业的实践训练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让大学生在实践实训中认识自己,提高能力,找准定位,为未来的创业打基础。构建“多对一”的帮扶体系,整合校内外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和校友的优质资源,实现专业指导和资金支持的全程服务。积极推动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特区的建设,成立专门机构,创新管理机制,集结优秀教师、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创业成功者等行业的专业人才,集聚财政、社会和企业资金,搭建多功能服务平台。构建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孵化场地、支持经费“四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引入技术市场,提供风投、律师、会计等服务,实现创新创业帮扶链条上的全程无缝对接,全力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厅长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③

    确保创新创业政策在高校落地生根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黄小华

        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我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作为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具体工作中,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创新创业改革纳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克服以文件贯彻落实文件等形式主义做法,把创新创业工作落到实处。今年上半年着力推进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根据国办文件精神,结合江西省高校实际,注重与省政府各部门已出台的政策文件配套衔接,制定了33条举措,多处体现了我省的特色和创新。二是召开一个会议。我省召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推进会,对推进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总动员、总部署。三是开通一个平台。正式开通了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络平台。网站的开通将整合校、政、企、所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现创新创业信息的开放融合和互通,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创新创业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四是创建一个基地。省教育厅与南昌市政府签署了共同建设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协议,为大学生搭建一个集政策扶持、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五是组织一个活动。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省教育厅开展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高校积极踊跃报名参加,据统计,我省参赛项目3228个,位居全国第二名。

    目前,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扎实有效推进。下一步,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夯实基础、改革机制、完善保障,努力持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由部分高校探索向所有高校全面推进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重点下大力气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转变理念为先导,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自觉行动。二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拓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点抓好深化协调育人机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四项改革。三是以创建实践平台为基础,大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重点抓好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资助体系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四项工作。四是按照要精、要管用的要求,加快创新创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建立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五是以培育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六是以建立考核体系为保障,确保创新创业各项政策在高校落地生根。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为高校“一把手工程”

    上一篇:决策参考(总第31期)

    下一篇:决策参考(总第29期)

    关闭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